——2005年1月25日在鞍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张世超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财政工作回顾
2004年,全市财政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确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算任务。
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2004年,全市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2090万元,为预算的129%,比上年增长37.6%(按省定统计口径,比上年增长39.6%);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完成72483万元,为预算的189.8%,比上年增长11.5%。
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1892万元,为预算的143.2%,比上年增长50.7%。其中:纯本级完成249309万元,为预算的145.1%,比上年增长52.7%;高新区完成11501万元,为预算的113.6%,比上年增长19.9%;千山风景区完成1082万元,为预算的116.5%,比上年增长19.8%。在纯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鞍钢完成153445万元,比上年增长43.8%;地方完成95864万元,比上年增长69.3%。市本级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2432万元,为预算的190.4%,比上年增长1.4%。
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0198万元,为预算的108.9%,比上年增长18.4%。
财政支出完成情况
由于在预算执行中省对我市陆续追加专项拨款和财政收入超收等因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由年初的468406万元调整为688797万元。2004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40916万元,为预算的93%,比上年增长33%;基金预算支出完成45785万元,为预算的62.3%,比上年增长17.3%。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58517万元,为预算的93.6%,增长50.3%。其中:纯本级完成339057万元,为预算的93.6%,比上年增长53.3%;高新区完成16193万元,为预算的95.6%,比上年增长12.1%;千山风景区完成3267万元,为预算的80.8%,比上年增长8.7%。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4554万元,为预算的57.2%,比上年增长7.1%。
县(市)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82399万元,为预算的92.4%,比上年增长16%。
全市重点财政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1、农业类支出27919万元,为预算的93.7%,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市本级支出8488万元,为预算的98.7%,比上年增长64.9%;2、科技类支出12895万元,为预算的96.7%,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市本级支出11214万元,为预算的99.8%,比上年增长64.2%;3、教育类支出92243万元,为预算的94.7%,比上年增长32%。其中,市本级支出23854万元,为预算的99%,比上年增长32.3%;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02140万元,为预算的99.4%,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市本级支出79286万元,为预算的99.8%,比上年增长45.2%。
财政预算平衡情况
2004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净结余666万元。
从以上执行情况看,2004年全市财政经济运行质量有很大提高。这是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财政加强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政协强化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和广大财税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2004年,全市财政运行有以下六个突出特点:
(一)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地区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1124890万元,比上年增长40.5%。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1966万元,比上年增长43.1%。全口径税收收入完成946711万元,比上年增长39.3%,税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9.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增速全省第一,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二)突出公共财政特征,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预算的93%,支出进度为近五年来最好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一要吃饭,二要稳定,三要建设”的方针,优先保证了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县(市)区拖欠公教人员工资问题。妥善解决了五环证券公司个人债务问题及鞍山信托公司、华夏证券公司的企业债券问题,稳定了地区金融秩序。
(三)完善财政体制,增强了县(市)区调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市取消与县(市)区分享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包括市下划的3500户企业也不再分享,体现了市对县(市)区最大程度的倾斜。当年增加县(市)区收入规模30261万元,增加县(市)区财力6763万元,为缓解县(市)区财政运转困难状况和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体制性保障。
(四)构建支持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了支持鞍钢发展资金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资金,即,以鞍钢2003年上缴各项税收所形成的市财力为基数,超基数的50%部分用于支持鞍钢发展;将一般预算可支配收入增量中扣除鞍钢部分后的50%部分用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年实际安排支持鞍钢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资金分别为20239万元和2376万元。
(五)采取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4262万元;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全年减收农业税及附加4300万元;直接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880万元、农业良种补贴资金1105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40万元、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1820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379万元,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创历史最好水平。
(六)财政改革步伐加快,财政资金使用更为规范。市本级编制部门预算的范围扩大到市本级所有预算单位,在市文化局、体育局和教育局所属的45个二级预算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启动了交通、建设、水利、环保四个系统39个单位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的政府采购完成额比上年增长40%。
2004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形势比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县(市)区间收入进度仍不均衡,部分县(市)区特别是乡镇财政仍很困难,县(市)区过度依赖市本级财政的问题仍很突出;部分街道、乡镇财政乱拉税源、违规返税行为仍然存在;部分专项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财政供养范围大,收支缺口矛盾仍很突出。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5年是我市加快鞍山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财政工作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从增收因素上看: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全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逐步到位,对我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将日益显现,地方财政有较为稳固的增收基础;以鞍钢西区500万吨精品板材项目投产为标志,一批较大规模新办企业和新上项目的启动,将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从减收因素上看: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加计扣除、免收农业税等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相关财政收入的增幅会趋于正常,将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增长。此外,调整工资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偿还政府债务、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等因素,也将增加财政支出压力。财政减收增支因素给实现全市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很大难度。
根据财政工作实际,编制2005年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增加财政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建设公共财政、推进依法理财为主线,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编制总的原则是:财政收入的增长要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适应,收入积极稳妥,打满打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人员工资、社会稳定、政权运转等法定、重点支出需要;坚持“两个务必”原则,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建设节约型财政;统筹安排各项财政资金,化解收支矛盾,实现收支平衡。
按照这一原则,安排财政收支预算如下:
(一)财政收入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58744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8716万元,比上年下降32.8%。
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93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纯本级安排286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8%;高新区安排6500万元,比上年下降43.5%,主要是今年取消政策区调减高新区收入预算6000万元;千山风景区安排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在纯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鞍钢安排178115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地方安排10798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市本级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7901万元,比上年下降46.8%。
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64944万元,比上年增长17.7%。
(二)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620998万元,比上年增长32.6%;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1357万元,比上年增长42%。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77256万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纯本级安排358100万元,比上年增长46.3%;高新区安排1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7%;千山风景区安排3156万元,比上年增长5.2%。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3790万元,比上年下降9.5%。
县(市)区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43742万元,比上年增长18.5%。
市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1、农业类支出安排6824万元,比上年增长9.9%;2、科技类支出安排9347万元,比上年增长14.4%;3、教育类支出安排32882万元,比上年增长44.4%;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安排53792万元,比上年增长64.1%。
(三)财政预算平衡情况
按照上述收支预算安排,市本级一般预算财力来源377590万元,减当年安排一般预算支出377256万元,结余334万元。
三、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2005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2005年,全市财政工作要谨记依法理财、为民理财、科学理财的宗旨,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具体是做到两个巩固,推进三项改革,完成好六项重点工作。
做到两个巩固:一是巩固财政增收的良好形势,做大财政蛋糕。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实行属地税收征管的城区财政体制,严禁越权减免税收以及擅自减免税和先征后返等行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土地出让金的征缴管理,加大清收政府债权力度,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最大限度地向上争取资金,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二是巩固财政保障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确保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实行地区养老保险市级统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做好公教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推进三项改革: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免征农业税政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积极化解乡村债务,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部门综合预算,进一步完善编制办法,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系。三是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今年5月1日前,选择市直20个部门启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年底前,在市本级全部预算单位中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政府采购范围和数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完成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落实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等各项财税政策,足额安排支持鞍钢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资金。充分运用财政贴息、国债资金等政策手段,支持“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理顺市与县(市)区的财政分配关系,规范县对乡镇财政体制和城区街道办事处财政体制,实行属地税收征管的城区财政体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的原则,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三是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等财政政策。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支出,夯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新增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鞍山。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五是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科学举债,合理安排财力偿还政府债务。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财政风险。六是依法强化财政监督,推进依法理财。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和理财过错追究制度。抓好《会计法》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打造会计诚信,营造良好的财经环境。
各位代表,高质量完成今年财政预算任务,对于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鞍山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