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鞍山市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08-09-08浏览次数:次
——2007年1月9日在鞍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张世超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 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财政收支预计完成情况
2006年由于不可比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市财政收入增长,经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调整了地方一般收支预算。调整后,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3.7亿元,其中市本级(含高新区和千山风景区,下同)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3.1亿元;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3.3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2.7亿元。
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2006年,全市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45.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4%。全口径税收收入预计完成131.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0.7%。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8.4亿元,为预算的112.6%,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9.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1亿元,为预算的104.6%,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1.7%;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2.3亿元,为预算的172.9%,比上年增长75.2%。
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33.8亿元,为预算的101.9%,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4%。其中:纯本级完成32.6亿元,为预算的101.5%,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6%;高新区完成1亿元,为预算的117.9%,比上年增长35.6%;千山风景区完成0.2亿元,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5.6%。市本级地方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0.7亿元,为预算的189.9%,比上年增长109.2%。
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2.3亿元,为预算的108.8%,比上年增长24.9%;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6亿元,为预算的108.2%,比上年下降15.8%。
财政支出完成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支出预计完成95亿元,为预算的91.6%,比上年增长8.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6.6亿元,为预算的92.9%,比上年增长4.1%;基金预算支出完成8.4亿元,为预算的80.2%,比上年增长104.3%。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47.9亿元,为预算的90.4%,下降0.4%。其中:纯本级完成45.1亿元,为预算的90%,比上年下降1.8%;高新区完成2.4亿元,为预算的98.1%,比上年增长38.2%;千山风景区完成0.4亿元,为预算的96.1%,比上年下降8.9%。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预计完成6.5亿元,为预算的79.4%,比上年增长82.3%。
县(市)区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38.7亿元,为预算的96.2%,比上年增长10.4%;基金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亿元,为预算的83.1%,比上年增长241.9%。
全市重点财政支出预计完成情况是:1、农业类支出3.9亿元,为预算的99.1%,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市本级支出1.4亿元,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26.2%;2、科技类支出1.1亿元,为预算的99.6%,比上年增长4.7%。其中,市本级支出0.9亿元,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3.6%;3、教育类支出11.7亿元,为预算的97.5%,比上年增长4.1%。其中,市本级支出3.5亿元,为预算的98.9%,比上年增长4.8%;4、社会保障类支出18.1亿元,为预算的98.3%,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市本级支出15.5亿元,为预算的99.2%,比上年增长24.4%。
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其中市本级预计净结余3,500万元。
(二)2006年财政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牢固树立财政经济观、法治观和绩效观,将财政工作融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管财、公开用财,为加速经济隆起、促进新农村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建设和谐鞍山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落实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年拨付支持鞍钢发展专项资金2.75亿元,为鞍钢实施主辅分离、安置附企职工、大营盘撤村建设、低保家庭解困救助,特别是西区配套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持,进一步推进了鞍钢与地方的融合。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方面,安排专项资金1,200万元、科技三项费用5,100万元,向上争取有关资金4,157万元,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流向非公经济。对创名牌企业、纳税大户给予支持,安排623万元专门用于奖励2006年度我市获国家及省名牌产品称号、国家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
二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在资金安排上积极向“三农”倾斜,预计全年市财政对“三农”的总投入达4.6亿元。市本级纯农业预算支出安排1亿元,比上年增长50.3%。累计拨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7,800万元、粮食综合直补资金7,626万元和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031万元。制定了《鞍山市县乡财源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完善了县乡财政体制。为促进县(市)园区建设,市财政提供了2,6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是支出继续向民生事业倾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财政支出调减的情况下,坚持两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障农科教等法定支出及对农民的各类补贴、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困难群体扶助、城乡合作医疗、棚户区改造等民生事业支出。全市对于特困群体生活保障、供暖补助、医疗救助、“两免一补”、寒窗基金、住房救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财政投入达到45,954万元,比上年净增加13,720万元。积极筹措资金,保障了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办的16件实事的资金需求。
四是建立政府融资平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制定了《鞍山市城市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了国家开发银行对我市软贷款信用额度的评审,2006年已有部分贷款到位。为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拓展城市空间,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了工业园区、农高区、城市环境改造、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企业谈迁资金需要。
五是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提高了理财能力。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从2006年1月份开始,市本级80户市直机关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加大了财政资金的存储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实施部门预算,在市直预算单位全部实施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推进收支分类改革,实施新的收支科目,预算编制更为科学合理。完成政府采购管、采分离,预计2006年全地区政府采购规模达到45,320万元,增长 3.97 %;节约资金3,273万元, 节约率7.22%。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市本级40个系统180个执收执罚单位,全部完成了收缴制度改革。评审财政投资项目70个,评审额4.5亿元,审减率达到8%,节约财政资金3,600万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发展不协调,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不高,市本级财源仍较为单一;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调控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是财政管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绩效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 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7年是加速经济隆起、科学发展鞍山、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关键的一年。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意义重大,任务繁重。随着中央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的陆续实施,地方支持鞍钢改革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步伐明显加快,民营经济竞争实力稳步提升,我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较快的发展势头,为财政增收奠定了较好的财源基础。总的看,2007年的财政形势将好于2006年,但是,制约税收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财政增支因素较多,财政收支矛盾仍将比较突出。
在收入方面,预计钢材平均单价和产量变化不大,而由于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较大,2007年钢铁产业的税收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预期主要经济指标均无明显增长,加上增值税转型将实行全额抵扣,主体税种增长受到一定限制,将对2007年的收入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在支出方面,落实国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方津贴补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等重大增支政策,地方财政必须予以足额保障。加上缓解县区财政困难、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持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解决企业改革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满足社会保障及偿还债务的刚性需求,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存在。
基于以上情况,2007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速经济隆起、科学发展鞍山、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依法加强税费征管,继续规范税收秩序,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努力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政府财力布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依法理财,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积极稳妥安排收入预算,从严从紧安排支出预算,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和收支平衡;二是税收收入增幅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逐步提高财政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非税收入的安排主要体现稳妥原则,避免收入运行出现大的起伏;四是县(市)区收入增幅略高于全市平均增幅,为新农村建设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等提供财力保障;五是按照“先吃饭、后建设”的原则,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继续向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倾斜,确保政策兑现;六是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会议费、大型活动费、设备购置费、房屋维修和租赁费等,实行预算和审批双重管理,执行中视其轻重缓急从严核定,确有需要的,按程序由“预留支出”安排解决;七是按照勤俭用财、统一标准的原则,适当安排机关运转、维护及成本性支出,量力核定业务经费,一般经费类专项不予安排,原则上也不再追加;八是按照从紧、统一、补偿成本的原则安排行政事业性收费返还支出,统筹政府财力。
(一)财政收入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安排783,447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35,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47,887万元,比上年增长14.7%。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507,184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75,060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32,124万元,比上年增长17.1%。
在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纯本级安排361,510万元,比上年增长11%;高新区安排11,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千山风景区安排1,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
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安排276,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60,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5,763万元,比上年下降1.9%。
(二)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安排1,007,109万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870,302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36,807万元,比上年增长126.1%。
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安排628,12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99,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28,72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4%。
在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中:纯本级安排47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高新区安排2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4%;千山风景区安排3,800万元,比上年下降6.4%。
市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1、农业类支出安排10,429万元,比上年增长7.5%;2、科技类支出安排8,957万元,比上年增长0.1%;3、教育类支出安排42,537万元,比上年增长8.8%;4、社会保障类支出安排157,247万元,比上年增长46.5%。
县(市)区地方财政支出安排378,989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70,902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8,087万元,比上年增长28.4%。
(三)预算平衡情况
按照上述收支预算安排,市本级一般预算财力499,727万元,减当年一般支出预算499,400万元,结余327万元。
三、实现2007年财政预算的保证措施
全市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强化服务,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调控和保障职能,确保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1、强化税费征管,努力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严格规范税收秩序。配合税务部门,加强对大型企业的重点检查,防止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避税,严格税收核算制度,确保应收尽收。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洗浴和商业零售等领域的税收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各种偷税行为和涉税犯罪,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特别是高收入者的税收监控和征管,挖掘增收潜力。规范福利企业和“再就业”的减免退税管理,坚决制止骗税。继续强化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大力清缴欠税,严禁任何地方、任何部门越权减免税收,严禁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加强非税收入征管,重点加强对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征管。完善核定收支体制下的非税收入征收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坐收坐支”和越权减免缓行为,确保应收尽收。加强社保基金征管,继续扩大征收覆盖面,加强对涉外企业、新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社保基金的征缴,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缓解社保基金收支矛盾。
2、支持企业发展,加速鞍山经济隆起
配合税务部门,落实好企业所得税扣除和固定资产抵扣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安排好出口退税预算,确保及时足额支付。继续支持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厂办大集体等遗留问题,支持企业加速发展。综合运用贴息、担保等手段,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积极争取技改贴息资金、创新资金、专利技术转化资金、外贸企业专项资金,促进企业发展。
完善市对县财政体制,支持县乡财源建设,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等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对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的投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3、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确保重点支出需求
2007年是财政收支矛盾集中显现的一年,预计全市由于落实国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方津贴补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等重大民生政策,新增加的支出约12亿元,而新增预算收入财力仅为7亿元,新增收入财力根本无法弥补落实政策新增支出。因而,财政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之外,可供安排专项的资金严重不足,必须大力压缩其它项目支出。面对财政资金供给远低于需求的形势,全市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坚决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车辆经费和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节省财力用于重点支出。
全市财政部门要按照公共财政的政策取向,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等方式,积极运筹资金,大力压缩非重点支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确保国家、省、市出台的重大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进一步加强农业、教育、科技、社保、城建等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保障重点项目支出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关注民生问题,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优抚对象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医疗保险基金和农村低保资金管理,制定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使用。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继续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积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针对全市人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特困学生补助等政策,适度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城市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改善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增加文化事业投入,重点支持图书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公用事业投入,更新城区公交车辆,承担社会公益性用气补贴及超期煤气管网更新等费用,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棚户区危房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5、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积极探索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益。统筹支农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对农业的投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需要,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农业投入长效机制。
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兴农,支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制度,确保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6、继续推进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制度改革,将市本级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范围,全面推进县级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涉及兑现国家、省、市出台的重大政策资金及重点支出,采取市财政国库资金库款直达专用账户的办法,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建立统一完整的公共财政预算,提高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财经秩序。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重点加强专项资金的投入、跟踪、管理和反馈,解决重分配、轻管理问题,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绩效水平。
附件一:《鞍山市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附件二:《关于市本级2006年预算调整情况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