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鞍山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鞍山市财政局发布时间:2011-09-01浏览次数:次
——2011年1月11日在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韩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各县(市)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按照“围绕一个核心、加速两个融入、推进三大任务”的总体要求,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财政收支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按新口径预计完成180亿元,增长2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4.6亿元,增长25.2%;非税收入完成55.4亿元,增长24.2%。
按原口径预计完成153.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9%,增长25.3%。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01.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2.4%,同比增长13%。其中:农业类支出10.6亿元,增长18.1%;科技类支出2亿元,增长23%;教育类支出20.8亿元,下降5%(如果剔除上年国家发行地方债券用于教育类支出等因素,教育支出实际增幅为12.4%)。
2、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基金收入预计完成28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297.8%,同比增长53.6%。
全市基金支出预计完成212.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68.2%,同比增长32.7%。
3、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98.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3.6%,增长25.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7.1亿元,非税收入完成31.3亿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01.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0.4%,同比增长11%。其中:农业类支出预计完成1.8亿元,增长40.3%;科技类支出预计完成1.6亿元,增长23.5%;教育类支出预计完成5.6亿元,下降20.9%(如果剔除上年国家发行地方债券用于教育类支出等因素,教育支出实际增幅为19.1%)。
2、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基金收入预计完成233.8亿元,完成预算的288.6%,比上年增长37.3%。
市本级基金支出预计完成143.9亿元,完成预算的60.4%,比上年增长10%。
3、预算平衡情况
市本级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2010年为完成预算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我市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财政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融资服务、贷款贴息等各种手段,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鞍山、发展鞍山、繁荣鞍山。全年预计各项公共投资资金投入总量达到226亿元,是近年来投放总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财政支出达到160亿元,多渠道融资66亿元。此外,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帮助企业争取贷款38亿元,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2010年,我市全面提高养老金等各类社会保障标准,调整工资津补贴政策,完善粮食综合补贴等各项惠民举措,相关财政支出达到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强了居民消费能力。落实消费促进政策,发放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资金2亿元,直接带动商品销售额20多亿元,促进了城乡市场的繁荣。
2、大力支持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发展。2010年,围绕发展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及工业自动化、菱镁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电产业五大主导产业集群,财政投入结构调整资金3亿元,支持企业购置关键设备,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投入外贸发展资金574万元,牵动全市外贸出口大幅增长。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13亿元,增强了企业盈利能力。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围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投入科技资金10,580万元,大力支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应用开发,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以及各类拔尖人才。全年申报专利项目2400项,实现产业化30%,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0项,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10项,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2010年,围绕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和重大精品商业项目建设,安排促进服务业发展资金3,478万元,对大型服务业项目给予补助,对 “中华老字号”企业给予奖励,对带动性强的商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加强便民流通体系建设,筹资1亿元,新建和改建城区农贸市场6.4万平方米。在政策引导下,全市服务业形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1%。
3、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发展设施农业,财政投入补助资金9,503万元,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万亩,新建设施种植小区3,069个,新建标准养殖小区210个,新发展姜蒜基地10万亩,实现户均一棚。围绕发展“一县一品”,投入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农业保险补助等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推进海城市打造全国“四辣”基地、台安县打造鸭鹅强县、岫岩县打造蘑菇强县。围绕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784万元,开发面积8.82万亩,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24万吨;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907万元,新增灌溉面积5.81万亩。
——以发展工业园区为重点,促进县域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农村工业化,财政投入县域工业园区建设资金6.6亿元,支持县域工业集中化布局、集群化发展、集约化生产。全市县本级以上工业园区已经发展到16个,累计入园项目达到850个,县域各具特色的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5,915万元,补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投入3,055万元补助资金,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4,230万元,新建和加固农村中小学校舍,完善九年一贯制学校基础设施;投入248万元,实施“一个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509万元,修复牛庄镇文物古迹;投入240万元,新建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567万元,新建723个“农家书屋”;投入161万元,免费放映电影1.6万场;投入164万元,维修农村图书馆、文化馆。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筹集6,259万元,支持海城市中医院、台安县恩良医院、岫岩县中医院建设;投入240万元,支持60个村卫生室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投入231万元,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实现健身场所行政村全覆盖。大力支持农村民政事业发展,投入151万元,资助732户农村贫困户修建住房;投入1,240万元,新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4所,改造24所;投入150万元,支持15个农村社区建设;落实扶贫资金980万元,促进1.55万人脱贫致富。
——以小城镇建设和村屯改造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投入小城镇建设及村屯改造补助资金1,210万元,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2.8%。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4,095万元,新解决9万人饮用水问题。投入1,601万元,植树造林33万亩,绿化村屯612个。投入2,346万元,养护道路5482公里。投入6,678万元,实施村庄连片综合整治,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4、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推动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强化社会保障工作,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补助达到18.7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20元。失业保险基金和工伤保险基金实现市级统筹,提高了保障能力。大力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拨付资金3.9亿元,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7万人、进城务工农民工1.5万人,援助6.2万人灵活就业,实现实名制就业1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强化社会救助,全年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5,420万元,月人均救助额提高到220元;支出农村低保金3,604万元,农村低保标准调增1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1,800元以上,集中供养率达到32%;优抚对象的门诊药费由每人每年500元提高到800元;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953万元。
——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教育支出,投入1,740万元,全部免除鞍山市四城区8.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4,386万元,落实扶困助学政策,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完善教育资源布局,投入4,250万元,支持市职教城和县职教中心建设。投入6,500万元,维修、改造和美化城区中小学校园。投入1,900万元,完善普通高中免费试点学校基础设施。投入1,050万元,建设和改造17所公办幼儿园、10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初步解决“入园难”问题。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保障力度。投入19,861万元,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20元。投入4,005万元,扩大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服务均等化。投入3,687万元,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市区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投入8,660万元,对市公共卫生中心等部分公立医院进行了重新布局和改扩建。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文化、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筹措资金14,897万元,建设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会展中心、电影大厦,市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建立财政补助机制,支持专业表演团体演出文艺节目200余场。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筹措“一场五馆”建设资金25,254万元;安排410万元,完善群众健身设施,实现公园社区全覆盖。支持公共交通发展,投入4,246万元,购买公交车100台;投入1,200万元,落实老人享受免费乘公交车等政策。落实计生政策,投入奖扶资金1,219万元。投入358万元,新建高标准示范社区21个,累计达到57个。
——多方筹措资金,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筹措资金74.9 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01万平方米,累计安置回迁居民3.5万户,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
5、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改善城市面貌。
——加大对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形成大交通布局。筹措资金19.4亿元,新建、改扩建主干道40余条,改建虹桥和陈台路沙河桥,“十横八纵五环十射”的道路网初步形成。筹措资金3,767万元,改扩建三个客运中心,新建五个公交停车场。投入564万元,继续改造腾鳌机场,开通了鞍山至北京空中航线。
——加大对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工程投入,增强保障能力。筹措资金7,625万元,实施了东水西输工程,扩建了汤河水源供水设施,新建四个水厂。筹措资金5.9亿元,新建20吨以上锅炉房12个,配套建设了供暖管网。投入供暖保障金7,000万元,解决了困难群体冬季取暖难题。筹措资金1.2亿元,改造了重点部位供气管网。
——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改善生态环境。筹措资金6,710万元,推进四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其中,判甲炉污水处理厂完工。投入环保专项资金6,800万元,实施脱硫及除尘治理、污水和烟尘排放监控和治理、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城市环境。
6、深化财政改革,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狠抓增收节支。市财政与国税、地税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增收措施,保证了全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制定发布了《鞍山市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加强和规范全市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压缩了出国、车辆、公务接待、会议论坛等一般性支出,有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
——调整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将原省市共享税收收入全部下划,作为县(市)区固定收入。市本级向城区下划一般预算收入达74.7亿元,四城区的收入规模均达到10亿元以上。
——强化财政管理。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三县(市)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项目408项,资金审减率达到19.1%。全面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严肃了财经纪律。
各位代表,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增势强劲,支出结构明显改善,财政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难度加大。从中长期看,涵养壮大财源的任务十分繁重,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财政资源配置仍需优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切实满足民生需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财政资源使用效益尚需提高。部分财政资金存在使用绩效不高、引导作用不强、支持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对上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鞍山经济发展将进入新一轮机遇期,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十一五”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地区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提速、新型工业化全面升级、城镇化明显加快,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将有力支撑财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同时,作为重要工业原材料基地,矿产品、钢材价格走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新兴产业难以迅速形成税收规模,也将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从支出方面看,坚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要求财政继续加大对结构调整、农业农村、民生领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援疆援藏、社会保障、工资调整、教育医疗、植树造林等重点支出快速增长,使支出压力明显加大。预计2011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为此,确定201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鞍山、构建和谐鞍山、创造幸福鞍山为主题,继续落实“围绕一个核心、加速两个融入、推进三大任务”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切实增强保障能力,不断推进我市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建设,民生大改善,确保“十二五”良好开局。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三是坚持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原则;四是坚持一般预算支出和基金支出统筹安排的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2011年预算编制草案是: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安排
1、一般预算收入安排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08.8亿元,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安排149.1亿元,增长19.6%;非税收入安排59.7亿元,增长7.7%。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21.8亿元,增长23.8%,其中,税收收入安排86.4亿元,增长28.7%;非税收入安排35.4亿元,增长13.2%。
2、一般预算支出安排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85.5亿元,增长14.6%;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04.1亿元,增长22.6%。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中:经常性支出安排30.2亿元,增长4.4%;专项支出安排73.9亿元,增长32%。重点支出:农业类支出安排2.2亿元,增长27.4%;科技类支出安排1.6亿元,增长11.4%;教育类支出安排7.3亿元,增长16.3%。
市本级主要支出安排
(1)农业类支出安排21,953万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专项支出安排15,971万元,比上年增长13.1%。
(2)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6,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专项支出安排14,294万元,比上年增长10%。
(3)教育支出安排72,903万元,增长16.3%,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2,803万元,比上年增长16.1%。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83,959万元,比上年下降36.6%,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7,732万元,比上年下降59.3%。
(5)医疗卫生支出安排34,660万元,比上年下降11.9%,其中,专项支出安排25,702万元,比上年下降17.2%。主要原因是上年预留公立医院改革支出1.3亿元,今年安排6,000万元,扣除这一因素影响,医疗卫生支出实际增幅7.2%。
(6)工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安排15,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7)环境保护支出9,370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专项支出安排8,000万元,增长17.6%。
(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安排360,067万元,比上年增长77.8%。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46,186万元,比上年增长80.6%。
(9)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安排2,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0)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安排11,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1)福彩公益金支出安排3,604万元,比上年增长36.5%。
(12)体彩公益金支出安排1,232万元,比上年下降9.4%。
(13)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安排1,5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4)扶持企业上市资金安排1,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5)预备费支出安排12,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6)国家、省项目配套资金安排5,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7)政府采购资金安排7,500万元,与上年持平。
3、一般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基金收支预算安排
1、基金收入预算安排
全市基金收入安排195.8亿元,下降30.1%。
市本级基金收入安排160亿元,下降31.6%。
2、基金支出预算安排
全市基金支出安排196.8亿元,增长112.6%。
市本级基金支出安排161.1亿元,增长103.6%。其中,经常性支出安排8,745万元,增长6.4%;专项支出安排160.3亿元,增长101.1%。
3、基金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基金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基金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四、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的保证措施
1、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围绕发展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和落实工业“五项工程”,继续安排财政结构调整资金,落实企业提升、重大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企业并购、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上市融资等奖扶政策,加快推进工业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人才驱动转变。按照打造大商业、大市场、大旅游和打造金融强市的方向,安排好服务业发展资金,大力支持“中华老字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精品商业项目建设。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鼓励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社会转型。继续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启动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城乡救助制度,切实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回迁房、动迁周转房、廉租住房和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新增就业人员及城镇困难群体就业。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1年财政教育支出要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3.5%,大力推进学前教育集约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布局,重点强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着力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筹措资金,加大文化、体育、老龄等社会事业投入,重点支持鞍山大剧院、电影城、科技图书馆和体育“一场五馆”建设,群众性体育休闲健身公园和健身长廊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公立养老院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除财政农业专项外,其他各类专项资金30%以上用于农村,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村屯改造,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集中资金,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加速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一县一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发高标准农田,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生产能力和抗旱渡汛能力。
4、更加注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两城”开发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城市维护和建设投入,推进鞍南大道等道路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强自来水、煤气、热供应保障及管网维护,提升城市运行水平。落实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四座污水处理厂争取年内投入运营。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实施园林绿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万水河、杨柳河水质,加快周边矿山生态恢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大力支持“两城”建设,拓宽达道湾新城和汤岗新城建设融资渠道,大力推进“两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
5、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区域规划调整顺利实施。切实做好区划调整所涉及的县(市)区的财政收支基数、资产、债权、债务的统计、认定和划转工作。重新测算确定有关县(市)区的收支范围,上解基数和比例,充分调动各相关县(市)区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促进新体制顺畅运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强县(市)区调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
6、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推进依法理财,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强化税收征缴监管,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促进税收尤其是主体税种收入快速增长。强化非税收入征管,重点加强国有土地出让金、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水资源费等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切实增加可支配财力。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继续细化一般预算、基金预算,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积极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推进依法理财,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强化财政投资评审,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权力运行,把依法理财、廉洁理财、为民理财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