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鞍山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鞍山市财政局发布时间:2012-02-22浏览次数:

——201216日在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韩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克服了我市钢铁产业效益下滑、财政减收增支等不利因素影响,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支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08.8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同比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5亿元,增长16.4%;非税收入完成63.8亿元,增长15.1%。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23.2亿元,完成预算的94.3%,同比增长10.6%。其中:农业类支出12.6亿元,增长8.3%;科技类支出2亿元,增长3%;教育类支出23.4亿元,增长9.2%。
2、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基金收入预计完成148.5亿元,完成预算的75.9%,同比下降47%。
全市基金支出预计完成149.4亿元,完成预算的63%,同比下降29.8%。
3、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2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9%,同比增长11.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1.1亿元,增长7.4%;非税收入完成41.9亿元,增长21.7%。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20.5亿元,完成预算的92%,同比增长14.3%。其中:农业类支出3.7亿元,增长72.2%;科技类支出1.7亿元,增长8.6%;教育类支出7亿元,增长10.5%。
2、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基金收入预计完成108亿元,完成预算的67.4%,同比下降53.9%。
市本级基金支出预计完成104亿元,完成预算的55%,同比下降27.9%。
3、预算平衡情况
市本级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2011年为完成预算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过去的一年,全市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深化财政改革,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1、财政持续增收格局进一步稳固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下力,我市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势头,财政增收基础不断稳固,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格局逐步形成。
——地方经济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我市项目升级力度加大,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地方企业对税收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地方企业实现税收120亿元,同比增长22.7%,拉动全市税收增长15.3%,对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1%。
——第三产业对税收的支撑作用增强。在房地产、金融和新型服务业态带动下,第三产业实现全口径税收115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房地产业实现全口径税收41亿元,同比增长50%,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60%。
——各县(市)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8亿元,同比增长22.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47.1%提高到49.7%。其中,文旅区、台安县、风景区、铁东区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突破30%。
——财政增收机制不断健全。理顺区划调整后的税收征管体制,协调国地税和各县(市)区,强化目标责任制,推进税源控缴和属地化管理,健全收入分析、评估、监控和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高。
2、财政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围绕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和工业“五项工程”,推进企业“上船重组、上档改造、上市融资”。落实结构调整资金,给予海城精华矿产有限公司等3户实施海外并购的企业2,275万元补贴,实现海外并购额4,226万美元。发展产业集聚区,投入8,374万元,支持达道湾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技资金支出结构,落实配套资金1,250万元,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25个;扶持23个省专利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得到省科技资金支持1,450万元;落实资金200万元,支持辽宁科技大学重点民生科技工程项目。落实推进企业上市政策,给予成功上市的聚龙金融设备公司、森远路桥公司每户300万元奖励。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帮助企业融资24.3亿元,促进了地方企业的发展。
——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城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以城市综合体和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全年投入促进服务业发展资金1,650万元,对立山区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项目、海城市西柳商贸城项目等带动性强的商业项目给予奖励,促进了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投入1,028万元,支持鞍山五金机电大市场建设。在政策引导下,东北摩尔、华润万家超市、电影大厦等一批精品服务业项目竣工营业,中国鞍山钢铁大市场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初具规模。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发展“一县一品”,争取省财政资金500万元,市财政安排配套资金500万元,支持海城市打造全国优质大蒜第一县;投入资金1,000万元,支持岫岩县打造全国蘑菇第一县。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9亿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12个,完成开发面积8.3万亩,新打机电井607眼,建渠系建筑物661座,衬砌渠道4.5公里,修机耕路230公里,年新增总产值2.6亿元。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发放粮食补贴资金24,945万元、良种补贴资金3,623万元、农机补贴6,916万元,全市146万种粮农民受益。落实农业科技资金1,485万元,支持了101个农村科技特派富民工程项目。落实农业推广项目资金795万元,为发展“一县一品”、“一镇一业”提供科技支撑。投入补助资金3,343万元,完成农业种植业保险面积167万亩,完成森林保险面积221.96万亩。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170万元,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6万亩。累计投入2.3亿元,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我市被省确定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
3、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进一步增强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财政对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补助14.4亿元,确保了25.9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人均提高140元。7月1日起,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财政增加支出1,949万元,标志着我市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全年用于公安、政法等公共安全的支出9亿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落实财政再就业政策,就业保障机制发挥有效作用。拨付再就业资金 3.5亿元,促进全市实现实名制就业12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4万人,培训进城务工人员1.6万人,近7000户零就业家庭得到就业援助,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及时拨付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152万元,直接促进1000多人实现就业。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体帮扶力度逐步加大。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9亿元,城区低保标准提高到330元;支出农村低保资金5,953万元,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每年人均增加180元以上。构筑社会救助体系,拨付1,367万元,为4.5万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有效缓解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对农村贫困居民的影响。拨付其他社会保障资金7,002万元,保证了困难企业离休人员医疗费及时拨付。安排供暖保证金7,000万元,解决了低收入群体冬季取暖问题。投入500万元,改造农村敬老院10所。投入1,200万元,落实老人享受免费乘公交车等政策。投入1,238万元,支持市社会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等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积极筹措资金,全力保障棚户区危房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设资金需要。拨付资金16.2亿元,开工建设政府回迁房项目22个,建筑面积399万平,1.5万户居民回迁。落实保障性住房扶持政策,支持新建1950套廉租住房和1340套公共租赁住房,首批192名城镇单身贫困母亲已经入住廉租房。投入150万元,对227户农村贫困户危房进行改造。
4、财政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
——加大教育支出,全市教育事业加速发展。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省定标准,足额安排预算,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及时拨付到位。健全扶困助学体系,投入资金4,291万元,共资助5万名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完善教育资源布局,投入5.3亿元,加快市职教城建设;投入6,000多万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和县职教中心建设;投入1,000 万元,支持7所免费高中建设;投入 2,400 万元,支持2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附属设施建设;投入 1,000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投入近8,000万元,用于薄弱校改造和中小学校园安全工程建设,促进了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1,500万元,推动20所公立幼儿园建设。全市教育资源布局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加强医药卫生体制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3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578万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5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0元。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补助资金2,400万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资金347万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投入医疗救助资金550万元,将城区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城市居民医保范围,救助城市低保对象7,669人次。投入补贴资金4,000万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筹集1.8亿元,支持市卫生中心建设;筹集2.7亿元,支持三大医疗集团建设,优化了我市医疗资源布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全面繁荣。投入363万元,支持集中开展大型科普活动148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025期,为农民赠送科普图书10.3万册,建立两个市级科普文化广场。繁荣文化事业,投入300万元,支持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增加馆藏;落实169万元资金,支持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投入100万元,支持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推进群众体育发展,投入700万元,为40个高标准示范社区配套采购健身器材;投入560万元,支持玉佛山体育健身长廊、100个体育健身广场建设,支持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的开展。投入484万元,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后备体育人才基地建设。
——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交通体系和市政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筹措4.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部工业走廊出海通道、腾达大道、千山东路等道路40余条,改建桥梁3座。筹措589万元,支持鞍山北客运中心建设。投入4,756万元,购置公交车100台。支持公用事业发展,筹措4,350万元,用于城市电力设施迁移和改造;筹措3,990万元,加快供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筹措14,982万元,推进我市集中供热工程及管网改造;筹措5,443万元,支持铁西燃气供气专线等供气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筹措9,216万元,推动南沙河杨柳河改造和整治工程建设;投入902万元,支持宁远、判甲炉等污水处理厂建设,我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5、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狠抓增收节支,资金调度更加规范。市财政与国税、地税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增收措施,保证了全市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开展了对全市非税收入项目和票据使用情况的大检查,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缴。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三公”经费和行政运行经费,进一步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规范了公务用车配置和使用。
——理顺区划调整后的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更为合理。以2009年财政决算数据为依据,对相关县(市)区的划转区域的收支基数进行了全面的测算和认定,对调整中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了《关于核定区划调整后相关城区收入基数返还的通知》,明确了2011年及以后年度收入基数返还程序,进一步理顺了财政体制,为全市区划调整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强化财政管理,监管体系更加完备。落实政府采购制度,市本级预计完成采购计划118项,采购额23,494万元,节约资金1,609万元。强化投资评审,预计全年完成投资评审总额60亿元,审减资金总额8.4亿元,资金审减率14%,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对家电下乡等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监督检查,严肃了财经纪律。
各位代表,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得到改善,财政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虽然保持增势,但收入规模仍然偏小,税收所占比重不高,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财政资源配置仍需优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满足民生需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财政资源使用效益尚需提高。部分财政资金存在使用绩效不高、引导作用不强、支持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对上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市经济体制转型将进一步提速,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受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特别是钢铁、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财政增收面临很大压力。支出方面,国家、省、市出台的社会保障提标、教育投入增加等增支政策提高了我市的财政支出规模,预计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为此,确定2012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为主线,完善政府预算体系,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预算为主体,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资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补充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强化债务风险意识和偿债意识,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善预算监督机制,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三公”经费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对部门预算的监督。
基本原则:一是确保收支平衡的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根据财力可能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二是保证刚性支出的原则,保证基本支出和农、科、教等法定支出增长规模;三是保证重点支出的原则,集中资金切实保证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支出;四是厉行节约的原则,实行零基预算,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2012年预算编制草案是: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安排
1、一般预算收入安排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40.2亿元,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安排168.2亿元,增长16%;非税收入安排72亿元,增长12.9%。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35.1亿元,增长9.9%,其中,税收收入安排87.7亿元,增长8.2%;非税收入安排47.4亿元,增长13.1%。
2、一般预算支出安排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09.2亿元,增长13.2%;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15.3亿元,增长10.7%。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中:经常性支出安排35.4亿元,增长14.4%;专项支出安排79.9亿元,增长9.2%。
市本级主要支出安排
(1)农业类支出安排24,877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专项支出安排18,17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2)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7,8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专项支出安排15,986万元,比上年增长11.8%。
(3)教育支出安排86,785万元,增长15.5%,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4,519万元,比上年增长5%。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84,286万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2,470万元,比上年下降7.3%。
(5)医疗卫生支出安排43,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3,1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
(6)工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安排10,000万元,比上年下降33.3%。
(7)环境保护支出9,423万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专项支出安排8,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安排365,2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37,323万元,比上年增长1%。
(9)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安排2,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0)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安排11,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1)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安排1,5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2)扶持企业上市资金安排1,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3)预备费支出安排1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14)债务支出安排19.1亿元,比上年增长57.8%。
3、一般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基金收支预算安排
1、基金收入预算安排
全市基金收入安排149.5亿元,增长0.7%。
市本级基金收入安排107.7亿元,下降0.2%。
2、基金支出预算安排
全市基金支出安排155亿元,下降21.2%。
市本级基金支出安排107.3亿元,下降33.4%。其中,经常性支出安排1亿元,增长14.9%;专项支出安排106.3亿元,下降33.6%。
3、基金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基金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基金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四、2012年财政的主要工作
1、科学运用财政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实施灵活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产业经济实力。围绕“工业五大工程”,落实国家、省、市支持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加速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矿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支持激光和纳米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企业并购,推动鞍钢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速实现我市产品结构由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转变。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千山文化旅游区、万水河景观带和鞍山玉带三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升级和效益提高,加快城区经济发展。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大力发展“一县一品”,继续支持海城打造全国优质大蒜第一县,台安打造全国鸭鹅第一县,岫岩打造全国蘑菇第一县。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支持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县域和新城新市镇建设,打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合理确定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水利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投入,优先安排续建、投产和收尾项目,防止重复建设,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稳步增长。大力支持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全面完善城市功能,拉伸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形象。积极推进青山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碧水工程,实现全域污水净化处理;推进蓝天工程,全面改善空气质量。
2、优化公共财政支出,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的管理,增强社会救助能力。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后续工作,缩小地区差距。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支持创业培训,促进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
——财政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促进统筹发展。推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农村新能源建设及千村绿化工程项目等重点民生工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加大公共领域投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设施的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加大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投入,加快推进农村高中建设。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支持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科技、环保、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加强财政管理,健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机制
——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规程和方法体系,不断提升全市预算管理水平。强化预算执行工作,建立完善支出执行责任制度,加快支出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快建立全市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立问责机制,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管理绩效。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切实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强化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效益。强化财政监督,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跟踪问效,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4、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全年收支平衡
——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确保稳定增长。科学预测财政经济形势,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切实提高收入质量。加大土地出让金清欠工作力度,继续抓好房地产企业税收清缴,保证土地增值税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继续推进国有土地挂牌出让,国有房产、国有股权出售转让,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可支配财力。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在确保民生工程、“三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的同时,继续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严格控制会议、论坛和各类庆典等一般性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
各位代表,2012年全市财政工作将全面贯彻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不断扩大财政收支规模,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为鞍山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鞍山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鞍山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12-02-22

——201216日在鞍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韩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克服了我市钢铁产业效益下滑、财政减收增支等不利因素影响,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支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08.8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同比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5亿元,增长16.4%;非税收入完成63.8亿元,增长15.1%。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23.2亿元,完成预算的94.3%,同比增长10.6%。其中:农业类支出12.6亿元,增长8.3%;科技类支出2亿元,增长3%;教育类支出23.4亿元,增长9.2%。
2、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基金收入预计完成148.5亿元,完成预算的75.9%,同比下降47%。
全市基金支出预计完成149.4亿元,完成预算的63%,同比下降29.8%。
3、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2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9%,同比增长11.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1.1亿元,增长7.4%;非税收入完成41.9亿元,增长21.7%。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20.5亿元,完成预算的92%,同比增长14.3%。其中:农业类支出3.7亿元,增长72.2%;科技类支出1.7亿元,增长8.6%;教育类支出7亿元,增长10.5%。
2、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基金收入预计完成108亿元,完成预算的67.4%,同比下降53.9%。
市本级基金支出预计完成104亿元,完成预算的55%,同比下降27.9%。
3、预算平衡情况
市本级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2011年为完成预算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过去的一年,全市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深化财政改革,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1、财政持续增收格局进一步稳固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下力,我市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势头,财政增收基础不断稳固,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格局逐步形成。
——地方经济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我市项目升级力度加大,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地方企业对税收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地方企业实现税收120亿元,同比增长22.7%,拉动全市税收增长15.3%,对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1%。
——第三产业对税收的支撑作用增强。在房地产、金融和新型服务业态带动下,第三产业实现全口径税收115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房地产业实现全口径税收41亿元,同比增长50%,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60%。
——各县(市)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8亿元,同比增长22.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47.1%提高到49.7%。其中,文旅区、台安县、风景区、铁东区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突破30%。
——财政增收机制不断健全。理顺区划调整后的税收征管体制,协调国地税和各县(市)区,强化目标责任制,推进税源控缴和属地化管理,健全收入分析、评估、监控和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高。
2、财政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围绕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和工业“五项工程”,推进企业“上船重组、上档改造、上市融资”。落实结构调整资金,给予海城精华矿产有限公司等3户实施海外并购的企业2,275万元补贴,实现海外并购额4,226万美元。发展产业集聚区,投入8,374万元,支持达道湾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技资金支出结构,落实配套资金1,250万元,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25个;扶持23个省专利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得到省科技资金支持1,450万元;落实资金200万元,支持辽宁科技大学重点民生科技工程项目。落实推进企业上市政策,给予成功上市的聚龙金融设备公司、森远路桥公司每户300万元奖励。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帮助企业融资24.3亿元,促进了地方企业的发展。
——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城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以城市综合体和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全年投入促进服务业发展资金1,650万元,对立山区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项目、海城市西柳商贸城项目等带动性强的商业项目给予奖励,促进了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投入1,028万元,支持鞍山五金机电大市场建设。在政策引导下,东北摩尔、华润万家超市、电影大厦等一批精品服务业项目竣工营业,中国鞍山钢铁大市场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初具规模。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发展“一县一品”,争取省财政资金500万元,市财政安排配套资金500万元,支持海城市打造全国优质大蒜第一县;投入资金1,000万元,支持岫岩县打造全国蘑菇第一县。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9亿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12个,完成开发面积8.3万亩,新打机电井607眼,建渠系建筑物661座,衬砌渠道4.5公里,修机耕路230公里,年新增总产值2.6亿元。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发放粮食补贴资金24,945万元、良种补贴资金3,623万元、农机补贴6,916万元,全市146万种粮农民受益。落实农业科技资金1,485万元,支持了101个农村科技特派富民工程项目。落实农业推广项目资金795万元,为发展“一县一品”、“一镇一业”提供科技支撑。投入补助资金3,343万元,完成农业种植业保险面积167万亩,完成森林保险面积221.96万亩。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170万元,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6万亩。累计投入2.3亿元,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我市被省确定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
3、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进一步增强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财政对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补助14.4亿元,确保了25.9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人均提高140元。7月1日起,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财政增加支出1,949万元,标志着我市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全年用于公安、政法等公共安全的支出9亿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落实财政再就业政策,就业保障机制发挥有效作用。拨付再就业资金 3.5亿元,促进全市实现实名制就业12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4万人,培训进城务工人员1.6万人,近7000户零就业家庭得到就业援助,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及时拨付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152万元,直接促进1000多人实现就业。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体帮扶力度逐步加大。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9亿元,城区低保标准提高到330元;支出农村低保资金5,953万元,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每年人均增加180元以上。构筑社会救助体系,拨付1,367万元,为4.5万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有效缓解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对农村贫困居民的影响。拨付其他社会保障资金7,002万元,保证了困难企业离休人员医疗费及时拨付。安排供暖保证金7,000万元,解决了低收入群体冬季取暖问题。投入500万元,改造农村敬老院10所。投入1,200万元,落实老人享受免费乘公交车等政策。投入1,238万元,支持市社会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等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积极筹措资金,全力保障棚户区危房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设资金需要。拨付资金16.2亿元,开工建设政府回迁房项目22个,建筑面积399万平,1.5万户居民回迁。落实保障性住房扶持政策,支持新建1950套廉租住房和1340套公共租赁住房,首批192名城镇单身贫困母亲已经入住廉租房。投入150万元,对227户农村贫困户危房进行改造。
4、财政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
——加大教育支出,全市教育事业加速发展。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省定标准,足额安排预算,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及时拨付到位。健全扶困助学体系,投入资金4,291万元,共资助5万名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完善教育资源布局,投入5.3亿元,加快市职教城建设;投入6,000多万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和县职教中心建设;投入1,000 万元,支持7所免费高中建设;投入 2,400 万元,支持2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附属设施建设;投入 1,000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投入近8,000万元,用于薄弱校改造和中小学校园安全工程建设,促进了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1,500万元,推动20所公立幼儿园建设。全市教育资源布局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加强医药卫生体制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3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578万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5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0元。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补助资金2,400万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资金347万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投入医疗救助资金550万元,将城区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城市居民医保范围,救助城市低保对象7,669人次。投入补贴资金4,000万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筹集1.8亿元,支持市卫生中心建设;筹集2.7亿元,支持三大医疗集团建设,优化了我市医疗资源布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全面繁荣。投入363万元,支持集中开展大型科普活动148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025期,为农民赠送科普图书10.3万册,建立两个市级科普文化广场。繁荣文化事业,投入300万元,支持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增加馆藏;落实169万元资金,支持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投入100万元,支持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推进群众体育发展,投入700万元,为40个高标准示范社区配套采购健身器材;投入560万元,支持玉佛山体育健身长廊、100个体育健身广场建设,支持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的开展。投入484万元,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后备体育人才基地建设。
——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交通体系和市政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筹措4.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部工业走廊出海通道、腾达大道、千山东路等道路40余条,改建桥梁3座。筹措589万元,支持鞍山北客运中心建设。投入4,756万元,购置公交车100台。支持公用事业发展,筹措4,350万元,用于城市电力设施迁移和改造;筹措3,990万元,加快供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筹措14,982万元,推进我市集中供热工程及管网改造;筹措5,443万元,支持铁西燃气供气专线等供气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筹措9,216万元,推动南沙河杨柳河改造和整治工程建设;投入902万元,支持宁远、判甲炉等污水处理厂建设,我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5、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狠抓增收节支,资金调度更加规范。市财政与国税、地税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增收措施,保证了全市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开展了对全市非税收入项目和票据使用情况的大检查,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缴。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三公”经费和行政运行经费,进一步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规范了公务用车配置和使用。
——理顺区划调整后的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更为合理。以2009年财政决算数据为依据,对相关县(市)区的划转区域的收支基数进行了全面的测算和认定,对调整中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了《关于核定区划调整后相关城区收入基数返还的通知》,明确了2011年及以后年度收入基数返还程序,进一步理顺了财政体制,为全市区划调整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强化财政管理,监管体系更加完备。落实政府采购制度,市本级预计完成采购计划118项,采购额23,494万元,节约资金1,609万元。强化投资评审,预计全年完成投资评审总额60亿元,审减资金总额8.4亿元,资金审减率14%,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对家电下乡等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监督检查,严肃了财经纪律。
各位代表,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得到改善,财政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虽然保持增势,但收入规模仍然偏小,税收所占比重不高,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财政资源配置仍需优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满足民生需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财政资源使用效益尚需提高。部分财政资金存在使用绩效不高、引导作用不强、支持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对上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市经济体制转型将进一步提速,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受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特别是钢铁、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财政增收面临很大压力。支出方面,国家、省、市出台的社会保障提标、教育投入增加等增支政策提高了我市的财政支出规模,预计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为此,确定2012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为主线,完善政府预算体系,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预算为主体,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资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补充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强化债务风险意识和偿债意识,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善预算监督机制,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三公”经费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对部门预算的监督。
基本原则:一是确保收支平衡的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根据财力可能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二是保证刚性支出的原则,保证基本支出和农、科、教等法定支出增长规模;三是保证重点支出的原则,集中资金切实保证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支出;四是厉行节约的原则,实行零基预算,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2012年预算编制草案是: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安排
1、一般预算收入安排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40.2亿元,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安排168.2亿元,增长16%;非税收入安排72亿元,增长12.9%。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35.1亿元,增长9.9%,其中,税收收入安排87.7亿元,增长8.2%;非税收入安排47.4亿元,增长13.1%。
2、一般预算支出安排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09.2亿元,增长13.2%;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15.3亿元,增长10.7%。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中:经常性支出安排35.4亿元,增长14.4%;专项支出安排79.9亿元,增长9.2%。
市本级主要支出安排
(1)农业类支出安排24,877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专项支出安排18,17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2)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7,8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专项支出安排15,986万元,比上年增长11.8%。
(3)教育支出安排86,785万元,增长15.5%,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4,519万元,比上年增长5%。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84,286万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2,470万元,比上年下降7.3%。
(5)医疗卫生支出安排43,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3,1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
(6)工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安排10,000万元,比上年下降33.3%。
(7)环境保护支出9,423万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专项支出安排8,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安排365,2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专项支出安排337,323万元,比上年增长1%。
(9)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安排2,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0)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安排11,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1)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安排1,5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2)扶持企业上市资金安排1,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13)预备费支出安排1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14)债务支出安排19.1亿元,比上年增长57.8%。
3、一般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基金收支预算安排
1、基金收入预算安排
全市基金收入安排149.5亿元,增长0.7%。
市本级基金收入安排107.7亿元,下降0.2%。
2、基金支出预算安排
全市基金支出安排155亿元,下降21.2%。
市本级基金支出安排107.3亿元,下降33.4%。其中,经常性支出安排1亿元,增长14.9%;专项支出安排106.3亿元,下降33.6%。
3、基金预算平衡情况
全市基金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基金收支加上中央、省专项补助收支相抵,预计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四、2012年财政的主要工作
1、科学运用财政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实施灵活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产业经济实力。围绕“工业五大工程”,落实国家、省、市支持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加速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矿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支持激光和纳米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企业并购,推动鞍钢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速实现我市产品结构由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转变。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千山文化旅游区、万水河景观带和鞍山玉带三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升级和效益提高,加快城区经济发展。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大力发展“一县一品”,继续支持海城打造全国优质大蒜第一县,台安打造全国鸭鹅第一县,岫岩打造全国蘑菇第一县。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支持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县域和新城新市镇建设,打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合理确定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水利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投入,优先安排续建、投产和收尾项目,防止重复建设,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稳步增长。大力支持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全面完善城市功能,拉伸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形象。积极推进青山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碧水工程,实现全域污水净化处理;推进蓝天工程,全面改善空气质量。
2、优化公共财政支出,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的管理,增强社会救助能力。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后续工作,缩小地区差距。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支持创业培训,促进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
——财政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促进统筹发展。推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农村新能源建设及千村绿化工程项目等重点民生工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加大公共领域投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设施的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加大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投入,加快推进农村高中建设。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支持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科技、环保、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加强财政管理,健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机制
——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规程和方法体系,不断提升全市预算管理水平。强化预算执行工作,建立完善支出执行责任制度,加快支出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快建立全市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立问责机制,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管理绩效。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切实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强化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效益。强化财政监督,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跟踪问效,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4、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全年收支平衡
——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确保稳定增长。科学预测财政经济形势,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切实提高收入质量。加大土地出让金清欠工作力度,继续抓好房地产企业税收清缴,保证土地增值税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继续推进国有土地挂牌出让,国有房产、国有股权出售转让,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可支配财力。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在确保民生工程、“三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的同时,继续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严格控制会议、论坛和各类庆典等一般性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
各位代表,2012年全市财政工作将全面贯彻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不断扩大财政收支规模,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为鞍山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