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概述
古城析木 悠久神秘
信息来源: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金塔
  它是我市现存拥有最多不可移动文物的城址,是我市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镇,它是十二星次之一,又是古代分野之地
  析木地处海城东南25公里,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不仅有石棚、金塔、铁塔,还有黄瓦窑等。在我市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析木镇被列为全市唯一的普查试点,共普查到不可移动文物24处,其中新发现18处、复查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析为何发(sī)音?析木为何意?作为地名,析木是否在辽以前就已出现?它与史书典籍分野中的析木是否有联系?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刚为我们——拨开迷雾。
  析木城镇今犹在
  析木城城址位于海城市析木城镇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古城,四周环山,中间盆地,来自孤山、岔沟、接文三条河流在其境内汇成海城河上游。在古代军事中,析木应该是兵家必争之地。即便今天,析木也是去往岫岩、丹东、凤城、本溪的交通枢纽。
  古城析木的遗址就在析木镇的镇中心,汉代及辽金时期古城较为繁华,城址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居住场所。据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城池为土筑方城,设有东、西两门。南北长364米,东西宽322米,城基宽8米,城外有护城河。城内高,城外低。20世纪80年代,城墙仍可辨认。城内西北角原有辽金二代建的铁塔寺,今寺已损毁,铁塔尚存。20世纪90年代,析木城城墙已无存。1980年,在城内西南角曾发现窖藏一处,出土汉代“半两”钱币十余公斤,共2800余枚。从发掘出土的陶器及农业用具来看,古城应建于汉代,现存城址应属辽金城址。
  据史料记载,辽代于析木县置铜州广利军,设铜州广利军刺史一员,属澄州。金仍在这里置析木县,设县令一员,县丞一员,县主将一员,录澄州府。元大德元年(1297年),将澄州所属的临溟、析木二县俱废。1982年,海城市人民政府将析木城城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析木城城址现存众多历史遗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析木石棚。此外,还有龙凤峪山城、辽代金塔、铁塔以及为清代关外“一宫三陵”等皇家建筑烧制琉璃构件的黄瓦窑遗址。
  从字面寻找“析木”的历史
  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刚说,“析木”二字蕴藏着许多含义。为了研究其历史,他翻阅了大量史料,并在《“析木”音义探究》论文中,理顺了“析木”的来龙去脉。
  “析”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人们已找到了“析”字的踪影,有关“四方风”就记载 “东方曰析,南方曰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析字的注音为xī,并无sī音。在《康熙字典》中“析”字注音有二,一是“xī”音;二是“sī”音。
  《类篇》是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此书明确注明“析,斯音”。《索隐》,又称《史记索隐》,由唐代司马贞撰,其书运用大量的文献作校勘材料,为历史考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古代北方人发“析”等音时,必先从舌尖出声,发声为sī。可见,海城当地人之所以读“析”为sī音,就是因为这个读音至少已经延用了千年,才使古音得以流传至今。
  “析木”本义为劈开木头。明代方孝孺在《双桂轩铭》中写道:“扶桑可薪,析木可焚”,即为此意。而“木”,古时指树,森林,按上文甲骨文“东方曰析”的叙述,“析木”也可以理解为“东方的大森林”,即指我国河北、辽宁等地的大片森林。
  在天为星次 在地为分野
  在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析木就是其中之一(阴历11月9日—12月6日)。《左传》、《国语》、《尔雅》等书都有关于星次的记载。按《汉书·律历志》载,日至其初为立冬,至其中为小雪。
  李刚说,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天文与农耕紧密相关,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析木次,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其间为汉津(银河)。尾,东方木宿之末;斗,北方水宿之初;次在其间,隔别水木,故曰“析木”。《汉书·律历志下》载有:“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终於斗十一度。”再如“孟冬者,日月会于析木之津”,这里就是把星次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用来说明节气的变换。
  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分野是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人依据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析木次为燕的分野,属幽州。“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所对应的分野约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中西部。《国语·周语下》载有:“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吕氏春秋》也载有“禹东至析木地”。这里的“析木”均为古代幽燕地域的代称。
  在中国历史上,除析木与星次和分野有关外,大梁和析津也是如此。大梁,为十二星次之一,同时又为战国魏后期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析津,即为析木之津(析木星次间的银河),又指析津府,现在的北京全部及天津、山西、河北等地区。
  重要考古价值尚待研究
  析木在天为星次、在地为分野,为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用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科研人员根据《国语·周语下》的叙述,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确定武王克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
  同时,析木为确定辽代铁州所在地提供重要依据。辽代铁州在营口还是在鞍山,曾有较大争议。后来,人们注意到金代王寂在《鸭江行部志》中载有“戊戌(二月十九日),宿析木之法云寺。析木,盖先君之旧治。”“已亥(年二月二十日),宿汤池县护国寺。汤池,本辽时铁州”。据此,析木为确定铁州在营口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与镇宁寺一样,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析木城城址也有尚未解开之谜。普查中,市文物普查队在鞍山地区共发现岩刻五十余处,析木就是岩刻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析木地区的岩刻分布在析木石棚附近,而且是在龟形石上,状如梅花、棋盘、北斗及日月等,其形成年代及成因尚未确定。
  析木在史料中多次出现,它为研究辽南乃至东北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市博物馆与本报希望有更多的历史专家和学者共同关注析木历史,解开岩刻等不解之谜。
                                                                                                                                 
古城析木 悠久神秘
信息来源:
 
 
 
     
 金塔
  它是我市现存拥有最多不可移动文物的城址,是我市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镇,它是十二星次之一,又是古代分野之地
  析木地处海城东南25公里,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不仅有石棚、金塔、铁塔,还有黄瓦窑等。在我市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析木镇被列为全市唯一的普查试点,共普查到不可移动文物24处,其中新发现18处、复查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析为何发(sī)音?析木为何意?作为地名,析木是否在辽以前就已出现?它与史书典籍分野中的析木是否有联系?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刚为我们——拨开迷雾。
  析木城镇今犹在
  析木城城址位于海城市析木城镇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古城,四周环山,中间盆地,来自孤山、岔沟、接文三条河流在其境内汇成海城河上游。在古代军事中,析木应该是兵家必争之地。即便今天,析木也是去往岫岩、丹东、凤城、本溪的交通枢纽。
  古城析木的遗址就在析木镇的镇中心,汉代及辽金时期古城较为繁华,城址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居住场所。据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城池为土筑方城,设有东、西两门。南北长364米,东西宽322米,城基宽8米,城外有护城河。城内高,城外低。20世纪80年代,城墙仍可辨认。城内西北角原有辽金二代建的铁塔寺,今寺已损毁,铁塔尚存。20世纪90年代,析木城城墙已无存。1980年,在城内西南角曾发现窖藏一处,出土汉代“半两”钱币十余公斤,共2800余枚。从发掘出土的陶器及农业用具来看,古城应建于汉代,现存城址应属辽金城址。
  据史料记载,辽代于析木县置铜州广利军,设铜州广利军刺史一员,属澄州。金仍在这里置析木县,设县令一员,县丞一员,县主将一员,录澄州府。元大德元年(1297年),将澄州所属的临溟、析木二县俱废。1982年,海城市人民政府将析木城城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析木城城址现存众多历史遗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析木石棚。此外,还有龙凤峪山城、辽代金塔、铁塔以及为清代关外“一宫三陵”等皇家建筑烧制琉璃构件的黄瓦窑遗址。
  从字面寻找“析木”的历史
  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刚说,“析木”二字蕴藏着许多含义。为了研究其历史,他翻阅了大量史料,并在《“析木”音义探究》论文中,理顺了“析木”的来龙去脉。
  “析”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人们已找到了“析”字的踪影,有关“四方风”就记载 “东方曰析,南方曰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析字的注音为xī,并无sī音。在《康熙字典》中“析”字注音有二,一是“xī”音;二是“sī”音。
  《类篇》是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此书明确注明“析,斯音”。《索隐》,又称《史记索隐》,由唐代司马贞撰,其书运用大量的文献作校勘材料,为历史考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古代北方人发“析”等音时,必先从舌尖出声,发声为sī。可见,海城当地人之所以读“析”为sī音,就是因为这个读音至少已经延用了千年,才使古音得以流传至今。
  “析木”本义为劈开木头。明代方孝孺在《双桂轩铭》中写道:“扶桑可薪,析木可焚”,即为此意。而“木”,古时指树,森林,按上文甲骨文“东方曰析”的叙述,“析木”也可以理解为“东方的大森林”,即指我国河北、辽宁等地的大片森林。
  在天为星次 在地为分野
  在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析木就是其中之一(阴历11月9日—12月6日)。《左传》、《国语》、《尔雅》等书都有关于星次的记载。按《汉书·律历志》载,日至其初为立冬,至其中为小雪。
  李刚说,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天文与农耕紧密相关,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析木次,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其间为汉津(银河)。尾,东方木宿之末;斗,北方水宿之初;次在其间,隔别水木,故曰“析木”。《汉书·律历志下》载有:“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终於斗十一度。”再如“孟冬者,日月会于析木之津”,这里就是把星次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用来说明节气的变换。
  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分野是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人依据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析木次为燕的分野,属幽州。“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所对应的分野约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中西部。《国语·周语下》载有:“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吕氏春秋》也载有“禹东至析木地”。这里的“析木”均为古代幽燕地域的代称。
  在中国历史上,除析木与星次和分野有关外,大梁和析津也是如此。大梁,为十二星次之一,同时又为战国魏后期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析津,即为析木之津(析木星次间的银河),又指析津府,现在的北京全部及天津、山西、河北等地区。
  重要考古价值尚待研究
  析木在天为星次、在地为分野,为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用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科研人员根据《国语·周语下》的叙述,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确定武王克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
  同时,析木为确定辽代铁州所在地提供重要依据。辽代铁州在营口还是在鞍山,曾有较大争议。后来,人们注意到金代王寂在《鸭江行部志》中载有“戊戌(二月十九日),宿析木之法云寺。析木,盖先君之旧治。”“已亥(年二月二十日),宿汤池县护国寺。汤池,本辽时铁州”。据此,析木为确定铁州在营口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与镇宁寺一样,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析木城城址也有尚未解开之谜。普查中,市文物普查队在鞍山地区共发现岩刻五十余处,析木就是岩刻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析木地区的岩刻分布在析木石棚附近,而且是在龟形石上,状如梅花、棋盘、北斗及日月等,其形成年代及成因尚未确定。
  析木在史料中多次出现,它为研究辽南乃至东北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市博物馆与本报希望有更多的历史专家和学者共同关注析木历史,解开岩刻等不解之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