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概述
四眼方形井 滋养一方人
信息来源: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第一眼井水供食用;第二眼井水供洗菜;第三眼井水供喂养牲畜;第四眼井水供洗衣服
  春耕时节,岫岩哈达碑镇徐家堡村的一口长方形的石质水井旁热闹起来,很多村民都挤到这里打水,不为别的,只为以此井水浇灌土地,祈望来年丰收。
  长方形石井因井内分为大小相同的四个小井,被当地百姓称为“四眼井”、“四面井”。井水严寒不冻,盛夏冰凉,水量酷旱不少,雨季不增,很是神奇。
  村民于洪波老人,今年63岁,他的家就在四眼井旁不远的地方。据他说,四眼井内不但清水长流,有时还能看到成群的鱼在里面游,当地村民都不会把鱼抓来吃,很多老人都说这四眼井是“福地”,是徐家堡的命脉。
四眼井做工考究
  据岫岩考古副研究员卜常益回忆,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岫岩满族博物馆对岫岩当地的文物开始普查。同年11月,普查队员来到崇山峻岭间的哈达碑镇徐家堡村,并在徐家堡小学东侧70米处发现了这四眼水井。“我记得那天下着大雪,天气很冷,四眼井并不像一般的水井那样上冻,反而清澈见底。”卜常益说。
  四眼井整体是从西北到东南向的长方形水井,井内横向等距离镶嵌3块立石板,将长方形井分割成相同大小近正方形的四眼井。四眼井周围的石块都经过凿制呈长方形,石块与3块镶嵌下去的石板之间的接缝都为里宽外窄的卯榫结构,而各眼井的石块接缝都在两眼井之间。四眼井内径长4.70米,宽0.8米,深1米。砌井石块皆为1.20×0.35×0.20立方米经过凿制的花岗石。中间镶嵌的横隔立石板厚0.1米,上面中间均凿有宽0.05米、深0.05米的流水豁口。由于四眼井水量大,从井东南方向流出一条小溪,淌过徐家堡村。
  普查队员访问了几位年长的村民。除了传说之外,村民说不清古井修建的具体年代,也讲不清古井为何会长年水势不断。
  普查队发现,四眼井只有一米深,却水流不断,从不干涸,寒冬不冻,这跟普通的水井有很大差别,更像一个修葺好的泉眼。徐家堡村西高东低,西面是高山峻岭,这清泉应是从山中自然形成的泉水。
  “从制作工艺上看,四眼井的做工很考究。”对古井有一定研究的岫岩满族博物馆副馆长杨旭东是当时普查队的一员,“从石板的损坏程度和制作工艺来看,初步可以推断最早是在清晚期修建。”
  方形井实属不常见,唐宋时期的古井多以木质为边,明清多是石井。四眼井的制作工艺,清代时期常见。也正因为这样严密的结构,才使四眼井经历多年的风霜雨打而没有损毁。
大旱之年井水不竭
  在徐家堡村,对于四眼井的由来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清朝末年,哈达碑山区大旱,大地干涸开裂,颗粒无收,很多老幼病残的村民都因缺水死去。为了祈求上天的怜悯,全村村民都跪地求雨。村民们跪了三天三夜,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眼前的大地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村民大喊:“感谢上天!”他们把这眼清泉奉若瑰宝,修葺成井,十里八村的村民都因这眼泉水得救。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眼清泉,当地百姓把四个井划分出了四个功用:第一眼井水供人们食用;第二眼井水供人们洗菜;第三眼井水供人们喂养牲畜;第四眼井水供人们洗衣服。虽是传说,但村民使用四眼井的规矩始终未变。
  2009年,哈达碑镇大旱。“当时家里的井都干了,幸亏有四眼井,虽然大旱,它水量却一点没少,全村人都到四眼井取水,周边的村民也来取水。”于洪波老人说。
  杨旭东介绍,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一带四眼井尤多。“江苏省靖江市有一口四眼井,井旁立碑,井上建亭,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湾澎湖县也有一口四眼井,被命名为县级三级保护古迹。北京西直门有一口四眼井,被誉为‘传奇古井’,并辟为旅游景点。这些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灾害时造福一方百姓。”
 
 
 
四眼方形井 滋养一方人
信息来源:
第一眼井水供食用;第二眼井水供洗菜;第三眼井水供喂养牲畜;第四眼井水供洗衣服
  春耕时节,岫岩哈达碑镇徐家堡村的一口长方形的石质水井旁热闹起来,很多村民都挤到这里打水,不为别的,只为以此井水浇灌土地,祈望来年丰收。
  长方形石井因井内分为大小相同的四个小井,被当地百姓称为“四眼井”、“四面井”。井水严寒不冻,盛夏冰凉,水量酷旱不少,雨季不增,很是神奇。
  村民于洪波老人,今年63岁,他的家就在四眼井旁不远的地方。据他说,四眼井内不但清水长流,有时还能看到成群的鱼在里面游,当地村民都不会把鱼抓来吃,很多老人都说这四眼井是“福地”,是徐家堡的命脉。
四眼井做工考究
  据岫岩考古副研究员卜常益回忆,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岫岩满族博物馆对岫岩当地的文物开始普查。同年11月,普查队员来到崇山峻岭间的哈达碑镇徐家堡村,并在徐家堡小学东侧70米处发现了这四眼水井。“我记得那天下着大雪,天气很冷,四眼井并不像一般的水井那样上冻,反而清澈见底。”卜常益说。
  四眼井整体是从西北到东南向的长方形水井,井内横向等距离镶嵌3块立石板,将长方形井分割成相同大小近正方形的四眼井。四眼井周围的石块都经过凿制呈长方形,石块与3块镶嵌下去的石板之间的接缝都为里宽外窄的卯榫结构,而各眼井的石块接缝都在两眼井之间。四眼井内径长4.70米,宽0.8米,深1米。砌井石块皆为1.20×0.35×0.20立方米经过凿制的花岗石。中间镶嵌的横隔立石板厚0.1米,上面中间均凿有宽0.05米、深0.05米的流水豁口。由于四眼井水量大,从井东南方向流出一条小溪,淌过徐家堡村。
  普查队员访问了几位年长的村民。除了传说之外,村民说不清古井修建的具体年代,也讲不清古井为何会长年水势不断。
  普查队发现,四眼井只有一米深,却水流不断,从不干涸,寒冬不冻,这跟普通的水井有很大差别,更像一个修葺好的泉眼。徐家堡村西高东低,西面是高山峻岭,这清泉应是从山中自然形成的泉水。
  “从制作工艺上看,四眼井的做工很考究。”对古井有一定研究的岫岩满族博物馆副馆长杨旭东是当时普查队的一员,“从石板的损坏程度和制作工艺来看,初步可以推断最早是在清晚期修建。”
  方形井实属不常见,唐宋时期的古井多以木质为边,明清多是石井。四眼井的制作工艺,清代时期常见。也正因为这样严密的结构,才使四眼井经历多年的风霜雨打而没有损毁。
大旱之年井水不竭
  在徐家堡村,对于四眼井的由来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清朝末年,哈达碑山区大旱,大地干涸开裂,颗粒无收,很多老幼病残的村民都因缺水死去。为了祈求上天的怜悯,全村村民都跪地求雨。村民们跪了三天三夜,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眼前的大地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村民大喊:“感谢上天!”他们把这眼清泉奉若瑰宝,修葺成井,十里八村的村民都因这眼泉水得救。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眼清泉,当地百姓把四个井划分出了四个功用:第一眼井水供人们食用;第二眼井水供人们洗菜;第三眼井水供人们喂养牲畜;第四眼井水供人们洗衣服。虽是传说,但村民使用四眼井的规矩始终未变。
  2009年,哈达碑镇大旱。“当时家里的井都干了,幸亏有四眼井,虽然大旱,它水量却一点没少,全村人都到四眼井取水,周边的村民也来取水。”于洪波老人说。
  杨旭东介绍,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一带四眼井尤多。“江苏省靖江市有一口四眼井,井旁立碑,井上建亭,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湾澎湖县也有一口四眼井,被命名为县级三级保护古迹。北京西直门有一口四眼井,被誉为‘传奇古井’,并辟为旅游景点。这些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灾害时造福一方百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