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概述
鞍山驿堡守望在闹市中的古城
信息来源:鞍山市旅游局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早就听说在东西鞍山之间有一座古城,城内曾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但每次路过,看到的都是大青砖砌筑的高耸城墙。仅有一次看清楚城门面貌的也是在西鞍山山顶,宁静的古城门伫立在村落间,城内的景色却无从所知。

秋日的午后,阳光明媚,一个人漫步在古香古色的鞍山驿堡内,往日的狼烟被岁月隔断,城外的喧嚣被城墙隔断,宁静、自然,一切景象那么熟悉,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过去…… 宁静的守望

鞍山驿堡的准确位置为,鞍山市南约75公里,东西鞍山之间,西墙紧靠鞍海公路。城堡西北角城墙外的路口处,立着一块标有“鞍山城村”字样的石碑。而西北城墙已有两道深深的裂缝,上面涂有各种广告。墙基是花岗岩铺垫,明显是为防止墙体坍塌而修补成的。

沿墙向东走,是个深深的巷子。土夯砖砌的城墙已残缺不全,砖缝间、墙头上,长满野草,时而也会发现农家院内的冬瓜探出墙头。大约行至城堡北墙身的中间,书中记载的东北城门已不复存在,向南拐,一条大道直通村内。

这条道是土道,很宽,可以并排行驶两辆车。这大概就是鞍山驿堡内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从这条道又向东西延伸出无数条小路。村内没有高楼大厦,清一色的平房坐落在这条土道两侧。而城墙驳落下的青砖散布在村民家的院墙上。

鸡、鸭时不时的在道边散步。男女老少穿着朴素的衣服,三一群俩一伙的坐在自家院门前闲聊着。

穿过大道,大约不到10分钟,就可以来到城堡的西南门。从城内看,城门经过近年的修整,已如一座新门。

走进城门,用步量,门洞宽约四米、长约十五米,门洞中间的上方,还残存着破损的门框。门洞中间的两侧也留有当年摆放门闩的豁口。穿过城门,城内的大道延伸到城外,两侧的农家院明显渐少。

门外无瓮城。门上石匾刻有“鞍山驿堡”四个大字。匾下方,城门的卷拱上砌着两排带有装饰图案的青砖,看上去古朴、典雅。站在城下,向城门上方看去,垛口完好无损。

一出城,就看到城下一位农民在自家院内整理着自己的农田。农民的家距城门也就10米,他说,这座城是文物,现在别说是动一砖一瓦,就连我家房子漏雨,都不敢去修补。记者看到,农民的住宅是一座老式建筑,同样是青砖青瓦,房顶漏雨的地方用两块塑料布遮住。由于农民是外来户,所以对这座老宅的历史并不了解。

由于季节原因,城门两侧的墙脚下长满高高的野草,本想试图登上城门,却被拦住去路。而城内,一户人家直接将城墙圈在院内,上前喊了几声,无人答应。几次欲登城门不成,就只好作罢。

出城门后,环城一周。城堡的四个角台都存在,且外部包砖较好,台子大体形状破坏不大。东墙墙身保存比较完好,但是在外部,一家一户的院落都将高高的城墙砌在了自家大院的墙身上,这倒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在城墙的一个豁角,内部结构终于看清,原来,城砖只是单单的一层,内部的夯土已被村民们挖空,城堡只是徒有其表。西墙墙身外的包砖已不复存在,里面的夯土也被浓密的草坪遮掩住。

在文化之旅中,寻找过鞍山境内的长城,其路程是艰辛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相比之下,鞍山驿堡能幸存在闹市中,静静的守望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化,是人们对文化重视的结果。但,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城堡正处于消亡的状态,百姓的挖砖取土、古为今用的行为,都将会使城堡成为一位守望的老者,直至在时间中逝去。老人的讲述

在城内,一直想寻找一位老人,讲述一下城堡的故事。但没想到这样的老人却在城外遇到。

苏兴利大爷已85岁,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听说是记者,老人笑着问:“哪个单位的?前几天也来了一个记者。我们这经常来客人,有观光的,有采访的,还有找宝的。”

苏大爷在他对门的农家院前坐下,讲述从他家的家谱开始。该院的主人司大爷也坐在门前一边听苏兴利的讲述,一边逗弄着一只小鸟。

苏大爷耳不聋、眼不花,看上去身体很好。他说,家谱上记载老苏家是从顺治八年搬到此地的,那时就已有鞍山城堡了。问起该城是何时修建的,苏大爷说,唐朝。司大爷也在一边搭腔说,唐王征东你知道吗,就是那时建的。“村内的百姓都认为是唐朝修建的吗?”记者问。老人肯定地说:“就是那个时候建的。”传说与历史总是有出入,看着老人们执著的表情,若是试图去改变城堡在老人心中的历史,恐怕他们一时也难以接受。

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苏大爷,对城内城外的景色十分熟悉。说到城门上的样子,他眉飞色舞。“小时候总到城门上面去玩,城墙上大约宽3米,地方很大,可以看很远。”苏大爷还说,在城四角的炮台上,都有一个窝棚,是放哨用的。

苏大爷告诉记者,西南城门上的大门最开始是木头的,后来又被换成铁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城堡被破坏,并且破烂不堪。日本投降后,原有的大铁门就不知去向了。城门外还有一座庙,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城内原有人家七八十户,现在已有二百多户。

苏大爷虽生活在村里80多年,但他却不是靠农耕维持家计,他原是矿山的一名电工,退休后就在家养老。他说,老苏家在村子里是一个大户人家。

司大爷看我们聊在兴头上,也禁不住插上几句话。司大爷原名司秉钢,今年75岁,从黑龙江后搬到此地居住已有20多年。他说,十几年前,来了一群考古的,在这里挖了好多地方,地几乎全翻个遍也没找到什么。之后,这里就被重新修建了。现在,谁也不敢动那城门,不敢破坏,听他们说,破坏就得判刑。但小孩子登上城门玩那是免不了的。

 “去年,还有两车的游客到这里参观呢!也有个别人是开着车、骑着自行车来的。”司大爷说。 历史的述说

鞍山驿堡也叫鞍山城,为明辽东长城的附设建筑。现为鞍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鞍山驿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于明万历,为传递所。驿内车马繁多,商贾极盛。据《辽阳县志》载:“鞍山驿堡,城西南六十里,有西南,东北二门,明时曾设驿站于此,驻巡检一员,相传为明初所建。西南站外旧有‘鞍山驿堡’四个大字,今颓毁,字迹无存”。又《辽东志》载:“鞍山驿,辽阳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驿,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设百户一员(武官六品),定辽中卫带管,递运所在鞍山站内,定辽前卫带管,有走马二十匹,驴一十头,专司文报。”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交通要冲。城内商旅兴盛,十分繁华,长大铁路通车后逐渐失去重要地位。

城设东北、西南两门,东北门已毁,西南门保存尚好。门楼高13米,门洞宽39米。原门洞上方有砖雕花纹嵌有“鞍山驿堡”匾额,额下有“万历六年重修”款识,现已不存。198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重修时,经墨玉雕刻“鞍山驿堡”匾额为补,其四字为辽宁著名书法家温同春所题。

鞍山驿堡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墙长度分别为:东、西二墙为276米,南墙为290米,北墙为283米。总长1125米,墙高10米,基宽8米,石基高2米,砖砌层高75米,城墙厚度75米,城内夯土。城内原有关帝庙、龙王庙两处,为清代建筑。西南门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为辽代古城遗井。

明代建筑以其明快简洁、大方朴素、牢固耐用为特点,这也是鞍山地区明建筑的普遍风格。

 

鞍山驿堡守望在闹市中的古城
信息来源:鞍山市旅游局
 

早就听说在东西鞍山之间有一座古城,城内曾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但每次路过,看到的都是大青砖砌筑的高耸城墙。仅有一次看清楚城门面貌的也是在西鞍山山顶,宁静的古城门伫立在村落间,城内的景色却无从所知。

秋日的午后,阳光明媚,一个人漫步在古香古色的鞍山驿堡内,往日的狼烟被岁月隔断,城外的喧嚣被城墙隔断,宁静、自然,一切景象那么熟悉,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过去…… 宁静的守望

鞍山驿堡的准确位置为,鞍山市南约75公里,东西鞍山之间,西墙紧靠鞍海公路。城堡西北角城墙外的路口处,立着一块标有“鞍山城村”字样的石碑。而西北城墙已有两道深深的裂缝,上面涂有各种广告。墙基是花岗岩铺垫,明显是为防止墙体坍塌而修补成的。

沿墙向东走,是个深深的巷子。土夯砖砌的城墙已残缺不全,砖缝间、墙头上,长满野草,时而也会发现农家院内的冬瓜探出墙头。大约行至城堡北墙身的中间,书中记载的东北城门已不复存在,向南拐,一条大道直通村内。

这条道是土道,很宽,可以并排行驶两辆车。这大概就是鞍山驿堡内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从这条道又向东西延伸出无数条小路。村内没有高楼大厦,清一色的平房坐落在这条土道两侧。而城墙驳落下的青砖散布在村民家的院墙上。

鸡、鸭时不时的在道边散步。男女老少穿着朴素的衣服,三一群俩一伙的坐在自家院门前闲聊着。

穿过大道,大约不到10分钟,就可以来到城堡的西南门。从城内看,城门经过近年的修整,已如一座新门。

走进城门,用步量,门洞宽约四米、长约十五米,门洞中间的上方,还残存着破损的门框。门洞中间的两侧也留有当年摆放门闩的豁口。穿过城门,城内的大道延伸到城外,两侧的农家院明显渐少。

门外无瓮城。门上石匾刻有“鞍山驿堡”四个大字。匾下方,城门的卷拱上砌着两排带有装饰图案的青砖,看上去古朴、典雅。站在城下,向城门上方看去,垛口完好无损。

一出城,就看到城下一位农民在自家院内整理着自己的农田。农民的家距城门也就10米,他说,这座城是文物,现在别说是动一砖一瓦,就连我家房子漏雨,都不敢去修补。记者看到,农民的住宅是一座老式建筑,同样是青砖青瓦,房顶漏雨的地方用两块塑料布遮住。由于农民是外来户,所以对这座老宅的历史并不了解。

由于季节原因,城门两侧的墙脚下长满高高的野草,本想试图登上城门,却被拦住去路。而城内,一户人家直接将城墙圈在院内,上前喊了几声,无人答应。几次欲登城门不成,就只好作罢。

出城门后,环城一周。城堡的四个角台都存在,且外部包砖较好,台子大体形状破坏不大。东墙墙身保存比较完好,但是在外部,一家一户的院落都将高高的城墙砌在了自家大院的墙身上,这倒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在城墙的一个豁角,内部结构终于看清,原来,城砖只是单单的一层,内部的夯土已被村民们挖空,城堡只是徒有其表。西墙墙身外的包砖已不复存在,里面的夯土也被浓密的草坪遮掩住。

在文化之旅中,寻找过鞍山境内的长城,其路程是艰辛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相比之下,鞍山驿堡能幸存在闹市中,静静的守望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化,是人们对文化重视的结果。但,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城堡正处于消亡的状态,百姓的挖砖取土、古为今用的行为,都将会使城堡成为一位守望的老者,直至在时间中逝去。老人的讲述

在城内,一直想寻找一位老人,讲述一下城堡的故事。但没想到这样的老人却在城外遇到。

苏兴利大爷已85岁,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听说是记者,老人笑着问:“哪个单位的?前几天也来了一个记者。我们这经常来客人,有观光的,有采访的,还有找宝的。”

苏大爷在他对门的农家院前坐下,讲述从他家的家谱开始。该院的主人司大爷也坐在门前一边听苏兴利的讲述,一边逗弄着一只小鸟。

苏大爷耳不聋、眼不花,看上去身体很好。他说,家谱上记载老苏家是从顺治八年搬到此地的,那时就已有鞍山城堡了。问起该城是何时修建的,苏大爷说,唐朝。司大爷也在一边搭腔说,唐王征东你知道吗,就是那时建的。“村内的百姓都认为是唐朝修建的吗?”记者问。老人肯定地说:“就是那个时候建的。”传说与历史总是有出入,看着老人们执著的表情,若是试图去改变城堡在老人心中的历史,恐怕他们一时也难以接受。

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苏大爷,对城内城外的景色十分熟悉。说到城门上的样子,他眉飞色舞。“小时候总到城门上面去玩,城墙上大约宽3米,地方很大,可以看很远。”苏大爷还说,在城四角的炮台上,都有一个窝棚,是放哨用的。

苏大爷告诉记者,西南城门上的大门最开始是木头的,后来又被换成铁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城堡被破坏,并且破烂不堪。日本投降后,原有的大铁门就不知去向了。城门外还有一座庙,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城内原有人家七八十户,现在已有二百多户。

苏大爷虽生活在村里80多年,但他却不是靠农耕维持家计,他原是矿山的一名电工,退休后就在家养老。他说,老苏家在村子里是一个大户人家。

司大爷看我们聊在兴头上,也禁不住插上几句话。司大爷原名司秉钢,今年75岁,从黑龙江后搬到此地居住已有20多年。他说,十几年前,来了一群考古的,在这里挖了好多地方,地几乎全翻个遍也没找到什么。之后,这里就被重新修建了。现在,谁也不敢动那城门,不敢破坏,听他们说,破坏就得判刑。但小孩子登上城门玩那是免不了的。

 “去年,还有两车的游客到这里参观呢!也有个别人是开着车、骑着自行车来的。”司大爷说。 历史的述说

鞍山驿堡也叫鞍山城,为明辽东长城的附设建筑。现为鞍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鞍山驿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于明万历,为传递所。驿内车马繁多,商贾极盛。据《辽阳县志》载:“鞍山驿堡,城西南六十里,有西南,东北二门,明时曾设驿站于此,驻巡检一员,相传为明初所建。西南站外旧有‘鞍山驿堡’四个大字,今颓毁,字迹无存”。又《辽东志》载:“鞍山驿,辽阳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驿,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设百户一员(武官六品),定辽中卫带管,递运所在鞍山站内,定辽前卫带管,有走马二十匹,驴一十头,专司文报。”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交通要冲。城内商旅兴盛,十分繁华,长大铁路通车后逐渐失去重要地位。

城设东北、西南两门,东北门已毁,西南门保存尚好。门楼高13米,门洞宽39米。原门洞上方有砖雕花纹嵌有“鞍山驿堡”匾额,额下有“万历六年重修”款识,现已不存。198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重修时,经墨玉雕刻“鞍山驿堡”匾额为补,其四字为辽宁著名书法家温同春所题。

鞍山驿堡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墙长度分别为:东、西二墙为276米,南墙为290米,北墙为283米。总长1125米,墙高10米,基宽8米,石基高2米,砖砌层高75米,城墙厚度75米,城内夯土。城内原有关帝庙、龙王庙两处,为清代建筑。西南门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为辽代古城遗井。

明代建筑以其明快简洁、大方朴素、牢固耐用为特点,这也是鞍山地区明建筑的普遍风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