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概述
史话海城牛庄小姐庙
信息来源:鞍山市旅游局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说起辽宁海城牛庄小姐庙,现别说遗址、遗迹,就是连片砖残瓦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但在辽南地区,提起历史上的牛庄小姐庙,虽不说路人皆知,但也家喻户晓,大多数人也都略知一二,并为时人津津乐道。为什么一个连片砖残瓦都荡然无存的关外小庙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么久远的历史至今还留在人们的生活与记忆中?历史会给我们钥匙,文化会给我们回味,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与文化去寻找答案。

寺庙的建设与当时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口流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姐庙和牛庄的历史,尤其的港口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因此,说道小姐庙就不能不讲讲千年古镇牛庄的历史,只有了解了牛庄的历史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读小姐庙。牛庄在历史上是关外军事重镇,东北最古老的贸易港,明清时期东北最大最繁华的港口,中英《天津条约》开埠港口之一,而小姐庙(渡口)正是牛庄港的标志,她和牛庄古镇一道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和欺辱的一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度的繁荣也让她声名远播,直达闽粤,浓重的一笔也让人抚今思昔,心存凝重。虽不尽然,但这也许就是她留给世人无限追思和寻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牛庄镇地处海城西20公里处,背靠太子河(左岸)、东临海城、北依鞍山市、西接盘锦市、南与营口接壤。牛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夏商周时期分别隶属于营州、青州、幽州管辖,三国时属燕国的辽东郡,据《秦汉东北史》记载,公元220年,牛庄就是辽隧县的所在地;公元238年,魏明帝二年成为一个重要村庄;公元607(贞观十一年)唐王东征高句丽时,牛庄是个养牛的村落,西有马圈(现在牛庄西北5里处,仍有唐朝时期的养马圈遗迹,占地数十亩),东有牛庄。辽、金时辽河在牛庄附近入海,商船(牛子)云集于此,故名。元朝时期,牛庄称为“牛家庄”,1373(明洪武6)设牛庄驿站,改名“牛庄”;1623(天命八年)努尔哈赤命皇太极督修牛庄城池,设章京率兵驻防;1629(天聪三年)皇太极亲视牛庄;1661(顺治末年)开埠建港;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来东北祭陵拜祖,返京曾住牛庄城。1858年(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

关于牛庄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牛庄镇志》中关于牛庄地名的来历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遗拾补阙》一书考证,牛庄的历史与海城同处一个时期。相传尉迟敬德在东南方城基内置一铁牛,以镇城者,牛庄的名字由此而来。另一说牛庄作为港口,太子河涨潮时,帆船可进入城东太平桥处,关内一种称为“牛子”或“牛船”的帆船,晚间抛锚河岸,灯火连天,远远望去犹如村庄,继而有了牛庄之名。牛庄城始建于明初,当时是土城,是一个驿站。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重修。而重修牛庄的原因是明朝部队屡由辽河来犯,所以修筑牛庄城以抵御强兵。明朝时牛庄就已经是重要的港口。历史上的牛庄地理位置要比现在重要,她是进入关内的必经之路。

明末清初,东北遭到严重的破坏,顺治年间,朝廷颁布《辽东移民招垦令》,辽东经济逐渐恢复。随着土地的开垦,粮食输出量的增加,航海业发展起来,辽东沿海各口岸的天妃庙(海神庙,闽浙一带成为妈祖庙)也得以恢复和修建。最先恢复的应该是牛庄太子河畔的天妃庙,因为牛庄是清初东北最为繁荣的港口。《辽东移民招垦令》颁布的第二年,即顺治十二年(1655)四月,历史学家谈迁的朋友王紫崖曾经前往辽东,其在《出塞录》中写到:“牛庄城,周四里,守者满人,外为土著。今招募之人错马野谷俱登,其值大减于关内,海贾所贸,一舟浮二千石,辽人利之。”另外,清人王一元在《辽左见闻录》中也记载:康熙前期,“辽左海禁既弛,百货云集,海艘自闽中开泽,十余日即抵牛庄,一切海货,有更贱于江浙者。”这些都明确说明了清朝初年牛庄海运的繁忙和兴盛。正因为有如此的环境,明朝就已存在的天妃庙才得以率先恢复。据《重修牛庄小姐庙》记载:“牛庄城北有巨川焉,聚艨(舟童),通商旅,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闽越各省,悉扬帆所至,共安于河。率若波扬之间,而溯厥由来,皆山圣母所致也。粤稽行官之建,原为茅茨草庵,奉侍香火,至国朝下熙岁次壬寅蒲月,重建瓦厥殿三间。至乾隆十九年,又叩募贵官仁心,施金捐帛,鸠工庀(pi)材,复整庙貌,钟楼梵宇,焕然一新。厥后,神威灵照,不惟近境隆康,而且远方乐利。青雀黄龙之(舟由),鳞次来集。物华天宝之珍,山集合而陈,此固盛京之大观,实圣母之英灵也。”从碑文可知:此庙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立碑为记。小姐庙位于太子河畔,时人称为萧姬庙或枭姬庙,俗称小姐庙。因为香火兴旺,名声远扬,故人称附近村庄为小姐庙村,即寺庙所在的西小姐庙村和海城河东岸的东小姐庙村。

除了牛庄城北码头天妃庙外,牛庄还有两处天妃庙:其一位于牛庄西关,俗称娘娘庙。“考庙中碑碣曰天妃小姐庙,清顺治二年建,时天妃小姐尚未晋封天后,俗称天妃为海神娘娘,故又曰娘娘庙。”其二在牛庄太平桥西北,人称天后宫,俗称北会馆。乾隆中后期,牛庄港从小姐庙下移耿隆屯,嘉庆年间再次下移田庄台,牛庄商业应该受到很大影响,但直到民国年间,牛庄仍为商业重镇。(《清代辽东海运的发展与天妃庙的修建》张士尊孙明)

从上述资料来看,牛庄小姐庙其实就是海神庙,也叫天妃庙,天后宫,娘娘庙等,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那天妃庙怎么又变成了小姐庙呢?萧姬庙、枭姬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谐音还是口误,还是不同的地区文化差异造成的呢?关于这些从历史的角度已无法考证,但流传后世、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却让我们感悟其中。牛庄当地关于小姐庙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夜晚,一名福建商人带着货船来此停泊。芦苇丛中突然蹿出一艘贼船,飞一般地直奔货船,将船员关进仓底,将商人钉在甲板上。商人又疼又怕,当即昏了过去。不多时,商人昏昏沉沉醒来,睁眼一看,只见一位小姐模样的少女站在面前,水贼已不知去向,自己的手足伤口已经愈合。他急忙叩头谢恩,并请问恩人姓名。少女只说自己叫萧姬娘娘(也有说是枭姬娘娘),说完就不见了。商人看见岸边有一座庙,进庙里一看,座上的神像就是救他的女神。这位女神和他家乡供奉的妈祖一模一样,他就认定是妈祖娘娘(天妃娘娘)显圣救了自己。他用卖掉整船货物所得金钱的一半,在牛庄城内西关又建了一座天妃娘娘庙,答谢这位女神。从此,枭姬娘娘除恶救人的传说越传越远,港口的村庄也因此称为小姐庙村。

从历史记载和考证来推演,既然牛庄西关娘娘庙碑碣中能称作天妃小姐庙,那么牛庄古渡口的天妃庙叫做小姐庙也就不难理解。至于萧姬,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神话传说中都查无此人,确为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民间传说。与萧姬不同的是,枭姬在历史上确有此人,而且确有枭姬庙,也有其历史传说。枭姬,即三国中的孙夫人孙尚香,刘备夫人,孙权之妹。传说在东吴人眼中孙权是英雄,刘备是枭雄,于是孙夫人便成了枭姬。彝陵一战,刘备兵败,退守白帝城,不久郁郁而死。远在镇江的孙夫人得知消息后,在江边摆设香案遥祭刘备,并乘人不备,纵身跳江自尽。尸体溯江而上,最后飘到现在的蛟矶被渔民打捞上岸,只见她白装素果,面目如生,便将她在矶头安葬,并建一祠予以纪念。这个祠起名为蛟矶庙(史书上称灵泽夫人祠,即孙夫人庙)),因“蛟矶”两字讹传成了“枭姬”。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戏剧家徐渭为孙夫人庙有题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关于这个门联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既立祠纪念,必有对联挂于大殿红漆柱上,当地秀才苦思冥想,凑成一副,经过精雕细刻制成楹联,谁知挂了一夜第二天就不翼而飞。如此者三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位老学究欲探明真相,便在深夜躲进大殿,经几个时辰的折磨,他昏昏欲睡,忽然一阵冷风吹来,不由地打个寒颤,只听一阵清脆的佩环声,衣裙拖地的细碎声,接着见一戎装打扮的女子,肩披素练,在庭中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思亲泪落吴江冷”。老学究知道阴阳有隔,不便与孙夫人对话,第二天便将情况告知里正,原来是孙夫人嫌秀才撰写的对联不好,这才自己撰写,因才学疏浅只撰成半联就搁浅了……因此很长时间内大殿上只挂半片对联,也就成了绝对。一直到明代才有下联。这天滩前走来一位身穿青衿的秀才,半癫半疯地立在祠前呆笑,看大殿挂着半片对联,不禁叫道∶“拿酒来拿笔来,待我续上下联! ”祠中的女道士骂道∶“你这疯子别造孽了,抬头三尺有神灵!走罢,走罢!”说完便要驱赶这疯子。谁知他就是不走,口中念叼∶“不就是半个对联吗?想我江南才子徐某还不立马可就!”说捡起一枯枝在地上写道∶“望帝魂归蜀道难”,落款是“天池山人田水月题”。写完扬长而去。此事惊动芜湖知县,他一看吃惊地说∶“田水月分明是‘渭’字,天池山人正是徐渭的名号。” 从此“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成了蛟矶庙的对联,至今仍然刻在大门上。

孙夫人望君归,并舍身相伴,不仅感人,而且也符合民间祈福在牛庄港跑船的人们平安归来之心,和海神娘娘异曲同工,同时历史上孙夫人出身名门,“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立祠纪念,祈福平安也就不足为奇。当时牛庄港“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闽越各省,悉扬帆所至,------”,吴楚之人把这种文化带到牛庄来,本来是想保佑自己,但也被牛庄当地人所接受,因语言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以讹传讹,造成多种口误,也都在情理之中。

关于小姐庙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已经无从考证,最早应该追溯到明朝。在重建的观音寺中,有一块朱红色的石刻功德碑,尽管风雨蚕蚀多年的碑文早已是斑驳陆离,但在石碑顶部依稀可见“枭姬庙”的字样,碑刻正文文尾的落款十分清晰: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岁次。这样推算起来,枭姬庙的历史起码在1654年之前,这块屹立了350多年的石碑,或许是见证牛庄历史最为古老的实物之一了。事实上史料中所记载的枭姬庙渡口,也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间段中。明清之战,曾有清军在枭姬庙渡口受水势所困而被迫停止前进,因此1609年特设枭姬庙渡口一处,渡船二只,逐渐的停泊在此的船只越来越多,牛庄的贸易也渐渐兴旺起来。后来,清朝的官运物资也利用牛庄码头,从康熙之后,即以牛庄为关东重要的贸易场所了。《奉天通志.山川志》中描述,最先在三叉河设有渡口一处,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三叉河巡检,管辖该地区船渡事宜。而明朝时经由牛庄渡口运送往来的货物,主要是产自山东的花布,供应给辽东驻扎的军士。依照《天津条约》,186143日牛庄正式开埠后,英帝国在牛庄设立领事馆,领事米德斯乘船视察辽河时,发现牛庄日益繁荣的商业带来的一个负面问题,那就是河道相对狭窄的牛庄码头河道越来越不堪重负,船舶的出入越来越难了。于是不久英帝国在营口开始筑港,以牛庄称谓营口,因此营口又有牛庄和牛口的古称,也造成了地名的混乱。1940年以后,还有船只往来于牛庄、温香和营口之间。1945年,因新河道开通,阻塞了旧河道,牛庄港口才被废弃。

滔滔辽河水,日夜奔流不息,直奔大海。历史在时光交替中转身而去,连最后的脚步也隐没在在时代变迁的路口,留给世人的只是斑驳陆离、渐去渐远的背影,但那逶迤而去的长裙仿佛依然在长风中飘曳,告诉我们她来过并真实地存在着,留给我们很多的故事和追思;传说就是传说,无从考究,但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民间文化不仅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着、以她独有的方式和魅力发挥着作用和影响,而且她和真实的历史相互渗透和补充着,互相影响和促进着,是中华文化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滋润我们时代精神和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不竭源泉。

 

史话海城牛庄小姐庙
信息来源:鞍山市旅游局
 

说起辽宁海城牛庄小姐庙,现别说遗址、遗迹,就是连片砖残瓦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但在辽南地区,提起历史上的牛庄小姐庙,虽不说路人皆知,但也家喻户晓,大多数人也都略知一二,并为时人津津乐道。为什么一个连片砖残瓦都荡然无存的关外小庙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么久远的历史至今还留在人们的生活与记忆中?历史会给我们钥匙,文化会给我们回味,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与文化去寻找答案。

寺庙的建设与当时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口流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姐庙和牛庄的历史,尤其的港口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因此,说道小姐庙就不能不讲讲千年古镇牛庄的历史,只有了解了牛庄的历史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读小姐庙。牛庄在历史上是关外军事重镇,东北最古老的贸易港,明清时期东北最大最繁华的港口,中英《天津条约》开埠港口之一,而小姐庙(渡口)正是牛庄港的标志,她和牛庄古镇一道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和欺辱的一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度的繁荣也让她声名远播,直达闽粤,浓重的一笔也让人抚今思昔,心存凝重。虽不尽然,但这也许就是她留给世人无限追思和寻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牛庄镇地处海城西20公里处,背靠太子河(左岸)、东临海城、北依鞍山市、西接盘锦市、南与营口接壤。牛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夏商周时期分别隶属于营州、青州、幽州管辖,三国时属燕国的辽东郡,据《秦汉东北史》记载,公元220年,牛庄就是辽隧县的所在地;公元238年,魏明帝二年成为一个重要村庄;公元607(贞观十一年)唐王东征高句丽时,牛庄是个养牛的村落,西有马圈(现在牛庄西北5里处,仍有唐朝时期的养马圈遗迹,占地数十亩),东有牛庄。辽、金时辽河在牛庄附近入海,商船(牛子)云集于此,故名。元朝时期,牛庄称为“牛家庄”,1373(明洪武6)设牛庄驿站,改名“牛庄”;1623(天命八年)努尔哈赤命皇太极督修牛庄城池,设章京率兵驻防;1629(天聪三年)皇太极亲视牛庄;1661(顺治末年)开埠建港;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来东北祭陵拜祖,返京曾住牛庄城。1858年(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

关于牛庄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牛庄镇志》中关于牛庄地名的来历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遗拾补阙》一书考证,牛庄的历史与海城同处一个时期。相传尉迟敬德在东南方城基内置一铁牛,以镇城者,牛庄的名字由此而来。另一说牛庄作为港口,太子河涨潮时,帆船可进入城东太平桥处,关内一种称为“牛子”或“牛船”的帆船,晚间抛锚河岸,灯火连天,远远望去犹如村庄,继而有了牛庄之名。牛庄城始建于明初,当时是土城,是一个驿站。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重修。而重修牛庄的原因是明朝部队屡由辽河来犯,所以修筑牛庄城以抵御强兵。明朝时牛庄就已经是重要的港口。历史上的牛庄地理位置要比现在重要,她是进入关内的必经之路。

明末清初,东北遭到严重的破坏,顺治年间,朝廷颁布《辽东移民招垦令》,辽东经济逐渐恢复。随着土地的开垦,粮食输出量的增加,航海业发展起来,辽东沿海各口岸的天妃庙(海神庙,闽浙一带成为妈祖庙)也得以恢复和修建。最先恢复的应该是牛庄太子河畔的天妃庙,因为牛庄是清初东北最为繁荣的港口。《辽东移民招垦令》颁布的第二年,即顺治十二年(1655)四月,历史学家谈迁的朋友王紫崖曾经前往辽东,其在《出塞录》中写到:“牛庄城,周四里,守者满人,外为土著。今招募之人错马野谷俱登,其值大减于关内,海贾所贸,一舟浮二千石,辽人利之。”另外,清人王一元在《辽左见闻录》中也记载:康熙前期,“辽左海禁既弛,百货云集,海艘自闽中开泽,十余日即抵牛庄,一切海货,有更贱于江浙者。”这些都明确说明了清朝初年牛庄海运的繁忙和兴盛。正因为有如此的环境,明朝就已存在的天妃庙才得以率先恢复。据《重修牛庄小姐庙》记载:“牛庄城北有巨川焉,聚艨(舟童),通商旅,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闽越各省,悉扬帆所至,共安于河。率若波扬之间,而溯厥由来,皆山圣母所致也。粤稽行官之建,原为茅茨草庵,奉侍香火,至国朝下熙岁次壬寅蒲月,重建瓦厥殿三间。至乾隆十九年,又叩募贵官仁心,施金捐帛,鸠工庀(pi)材,复整庙貌,钟楼梵宇,焕然一新。厥后,神威灵照,不惟近境隆康,而且远方乐利。青雀黄龙之(舟由),鳞次来集。物华天宝之珍,山集合而陈,此固盛京之大观,实圣母之英灵也。”从碑文可知:此庙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立碑为记。小姐庙位于太子河畔,时人称为萧姬庙或枭姬庙,俗称小姐庙。因为香火兴旺,名声远扬,故人称附近村庄为小姐庙村,即寺庙所在的西小姐庙村和海城河东岸的东小姐庙村。

除了牛庄城北码头天妃庙外,牛庄还有两处天妃庙:其一位于牛庄西关,俗称娘娘庙。“考庙中碑碣曰天妃小姐庙,清顺治二年建,时天妃小姐尚未晋封天后,俗称天妃为海神娘娘,故又曰娘娘庙。”其二在牛庄太平桥西北,人称天后宫,俗称北会馆。乾隆中后期,牛庄港从小姐庙下移耿隆屯,嘉庆年间再次下移田庄台,牛庄商业应该受到很大影响,但直到民国年间,牛庄仍为商业重镇。(《清代辽东海运的发展与天妃庙的修建》张士尊孙明)

从上述资料来看,牛庄小姐庙其实就是海神庙,也叫天妃庙,天后宫,娘娘庙等,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那天妃庙怎么又变成了小姐庙呢?萧姬庙、枭姬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谐音还是口误,还是不同的地区文化差异造成的呢?关于这些从历史的角度已无法考证,但流传后世、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却让我们感悟其中。牛庄当地关于小姐庙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夜晚,一名福建商人带着货船来此停泊。芦苇丛中突然蹿出一艘贼船,飞一般地直奔货船,将船员关进仓底,将商人钉在甲板上。商人又疼又怕,当即昏了过去。不多时,商人昏昏沉沉醒来,睁眼一看,只见一位小姐模样的少女站在面前,水贼已不知去向,自己的手足伤口已经愈合。他急忙叩头谢恩,并请问恩人姓名。少女只说自己叫萧姬娘娘(也有说是枭姬娘娘),说完就不见了。商人看见岸边有一座庙,进庙里一看,座上的神像就是救他的女神。这位女神和他家乡供奉的妈祖一模一样,他就认定是妈祖娘娘(天妃娘娘)显圣救了自己。他用卖掉整船货物所得金钱的一半,在牛庄城内西关又建了一座天妃娘娘庙,答谢这位女神。从此,枭姬娘娘除恶救人的传说越传越远,港口的村庄也因此称为小姐庙村。

从历史记载和考证来推演,既然牛庄西关娘娘庙碑碣中能称作天妃小姐庙,那么牛庄古渡口的天妃庙叫做小姐庙也就不难理解。至于萧姬,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神话传说中都查无此人,确为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民间传说。与萧姬不同的是,枭姬在历史上确有此人,而且确有枭姬庙,也有其历史传说。枭姬,即三国中的孙夫人孙尚香,刘备夫人,孙权之妹。传说在东吴人眼中孙权是英雄,刘备是枭雄,于是孙夫人便成了枭姬。彝陵一战,刘备兵败,退守白帝城,不久郁郁而死。远在镇江的孙夫人得知消息后,在江边摆设香案遥祭刘备,并乘人不备,纵身跳江自尽。尸体溯江而上,最后飘到现在的蛟矶被渔民打捞上岸,只见她白装素果,面目如生,便将她在矶头安葬,并建一祠予以纪念。这个祠起名为蛟矶庙(史书上称灵泽夫人祠,即孙夫人庙)),因“蛟矶”两字讹传成了“枭姬”。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戏剧家徐渭为孙夫人庙有题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关于这个门联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既立祠纪念,必有对联挂于大殿红漆柱上,当地秀才苦思冥想,凑成一副,经过精雕细刻制成楹联,谁知挂了一夜第二天就不翼而飞。如此者三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位老学究欲探明真相,便在深夜躲进大殿,经几个时辰的折磨,他昏昏欲睡,忽然一阵冷风吹来,不由地打个寒颤,只听一阵清脆的佩环声,衣裙拖地的细碎声,接着见一戎装打扮的女子,肩披素练,在庭中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思亲泪落吴江冷”。老学究知道阴阳有隔,不便与孙夫人对话,第二天便将情况告知里正,原来是孙夫人嫌秀才撰写的对联不好,这才自己撰写,因才学疏浅只撰成半联就搁浅了……因此很长时间内大殿上只挂半片对联,也就成了绝对。一直到明代才有下联。这天滩前走来一位身穿青衿的秀才,半癫半疯地立在祠前呆笑,看大殿挂着半片对联,不禁叫道∶“拿酒来拿笔来,待我续上下联! ”祠中的女道士骂道∶“你这疯子别造孽了,抬头三尺有神灵!走罢,走罢!”说完便要驱赶这疯子。谁知他就是不走,口中念叼∶“不就是半个对联吗?想我江南才子徐某还不立马可就!”说捡起一枯枝在地上写道∶“望帝魂归蜀道难”,落款是“天池山人田水月题”。写完扬长而去。此事惊动芜湖知县,他一看吃惊地说∶“田水月分明是‘渭’字,天池山人正是徐渭的名号。” 从此“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成了蛟矶庙的对联,至今仍然刻在大门上。

孙夫人望君归,并舍身相伴,不仅感人,而且也符合民间祈福在牛庄港跑船的人们平安归来之心,和海神娘娘异曲同工,同时历史上孙夫人出身名门,“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立祠纪念,祈福平安也就不足为奇。当时牛庄港“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闽越各省,悉扬帆所至,------”,吴楚之人把这种文化带到牛庄来,本来是想保佑自己,但也被牛庄当地人所接受,因语言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以讹传讹,造成多种口误,也都在情理之中。

关于小姐庙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已经无从考证,最早应该追溯到明朝。在重建的观音寺中,有一块朱红色的石刻功德碑,尽管风雨蚕蚀多年的碑文早已是斑驳陆离,但在石碑顶部依稀可见“枭姬庙”的字样,碑刻正文文尾的落款十分清晰: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岁次。这样推算起来,枭姬庙的历史起码在1654年之前,这块屹立了350多年的石碑,或许是见证牛庄历史最为古老的实物之一了。事实上史料中所记载的枭姬庙渡口,也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间段中。明清之战,曾有清军在枭姬庙渡口受水势所困而被迫停止前进,因此1609年特设枭姬庙渡口一处,渡船二只,逐渐的停泊在此的船只越来越多,牛庄的贸易也渐渐兴旺起来。后来,清朝的官运物资也利用牛庄码头,从康熙之后,即以牛庄为关东重要的贸易场所了。《奉天通志.山川志》中描述,最先在三叉河设有渡口一处,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三叉河巡检,管辖该地区船渡事宜。而明朝时经由牛庄渡口运送往来的货物,主要是产自山东的花布,供应给辽东驻扎的军士。依照《天津条约》,186143日牛庄正式开埠后,英帝国在牛庄设立领事馆,领事米德斯乘船视察辽河时,发现牛庄日益繁荣的商业带来的一个负面问题,那就是河道相对狭窄的牛庄码头河道越来越不堪重负,船舶的出入越来越难了。于是不久英帝国在营口开始筑港,以牛庄称谓营口,因此营口又有牛庄和牛口的古称,也造成了地名的混乱。1940年以后,还有船只往来于牛庄、温香和营口之间。1945年,因新河道开通,阻塞了旧河道,牛庄港口才被废弃。

滔滔辽河水,日夜奔流不息,直奔大海。历史在时光交替中转身而去,连最后的脚步也隐没在在时代变迁的路口,留给世人的只是斑驳陆离、渐去渐远的背影,但那逶迤而去的长裙仿佛依然在长风中飘曳,告诉我们她来过并真实地存在着,留给我们很多的故事和追思;传说就是传说,无从考究,但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民间文化不仅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着、以她独有的方式和魅力发挥着作用和影响,而且她和真实的历史相互渗透和补充着,互相影响和促进着,是中华文化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滋润我们时代精神和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不竭源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