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概述
岫岩 一个延用了630多年的名字
信息来源: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历史上的岫岩,曾被称为“大宁”和“秀岩”,而且,大宁就在今天岫岩县城的中心地带……

岫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最早的玉龙是用岫玉制成的……

 

从大宁到秀岩

岫岩第一个见诸史料的名称是大宁。

1115年辽朝在岫岩设大宁镇。为什么这时候设大宁镇呢?原来,这与东丹国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916年,耶律阿保机在内蒙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国),随着疆域扩大,岫岩成为契丹国的领土。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决定将东丹国(今黑龙江流域一带,国王是耶律德光的哥哥耶律倍,东丹国在辽朝有如一个特区)举国南迁,东丹国五京十五府居民几乎全部被迁离原地,其中东京龙原府穆州会农县居民迁至岫岩南部。或许是因为故土一直处于战乱中,没有宁日,人们才将新的居住地取名为大宁。

大宁在今天岫岩的哪个地方?这曾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在岫岩镇内的北部,也有人认为在岫岩镇以东,莫衷一是。1985年的考古发现,给出了准确答案。这一年,考古人员在岫岩县城内发现了大宁镇遗址,遗址共有36万平方米,由兴国院遗址、长兴遗址、邮电大楼遗址共同组成,遗址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工具。从遗址的方位上可以看出:当年的大宁镇,就在岫岩县城的中心地带。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在大营子镇石头岭村发掘出一枚契丹文铜印,印不大,有一包纸巾的三分之二大小,上面刻有“曷苏部印”字样,“曷苏部”译成汉文,就是“冶铁部”,由此可以推断出:辽代时,岫岩境内已有官办的冶铁场所。

就在岫岩设为大宁镇的这一年,历史上还发生了一件大事: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十年后灭掉辽朝,大宁自然而然归属金国了。金代实行路、府、州、县制度,于是在1193年,大宁镇改名秀岩县。

之所以叫秀岩,似乎还与一位金代著名文学家有关。此人名叫王寂,不但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入朝做了官。1191年,王寂以金京咸平等路提刑史的身份,巡按辽东。到达岫岩后,他惊叹于眼前的景致,“有山崛起,笔立五千尺,秀山诸峰,望之如浮图焉……”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前,王寂感叹道:“北望大山,连延不绝,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询问当地人才得知,此山因出产上乘的磨刀石而叫磨石山,王寂觉得磨石山不好听,就想改为“竞秀岩”。两年后即1193年,岫岩果然得名 “秀岩”。从大宁改为秀岩,王寂是否做了“有意义的工作”,已无法考证,不过,“秀岩”一词倒是很形象地描述了当地秀山奇峰的景象。

令人不解的是,十一年后,也就是1204年,秀岩又改为大宁。几年后,岫岩再次改为秀岩。自此,大宁这个名字断断续续共使用了86年。

从秀岩到岫岩

到了元代,岫岩又有了新的名字——“宣城”。至于为什么叫“宣城”,史料上没有记载。元代统治结束后,1375年,明朝恢复“秀岩”这一名称,但在文字做了一点改动,秀改为岫,“岫岩”一词正式出现。改名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消除前朝的影响吧。此时,岫岩中的“岫”字,不再是秀美之意,而是山洞的意思。岫岩,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着当地的地貌特征。虽不及“秀岩”一词给人以山清水秀的联想,但也不失准确。

当时,明王朝还在岫岩设置通判一职。何为通判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副职,相当于副市长或者副县长,分掌军纪、巡捕、管粮、治农等事。但是,通判一般不在岫岩上班,而是在当时东北的首府——辽阳办公。1978年,考古人员在岫岩红旗营子乡双山村发现了一枚明代“岫岩管粮通判”的官印,其上的铸文为“岫岩管粮通判关防”。但是,岫岩管粮通判设置的时间并不早,据史料记载:是万历末年的1619年,“管金州、海州、盖州三地粮仓”。这位岫岩管粮通判上任没几天,就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战役。当时,明军和努尔哈赤的军队在今天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发生激战,岫岩的这位管粮通判被派到军营担任监军,结果,明军战败,管粮通判也战死疆场。两年后,即1621年,努尔哈赤的军队占领了岫岩。朝代变了,管粮通判这一职务却屹立不动,努尔哈赤继续设置岫岩管粮通判,岫岩管粮通判继续掌管“金州、海城、盖州三地粮仓”。可见,“粮官”在当时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到了乾隆年间,岫岩迎来了一次长足的发展。清王朝在岫岩设置岫岩厅,虽然只相当于今天县级的地方行政单位,但是,这种“厅”多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战略要地,由此可见当时的岫岩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

清代时,岫岩还发生了几次重大事件——

1741年,山东牟平、莱阳等县难民逃至岫岩、凤城,传入柞蚕放养技术。所以,今天岫岩养蚕技术可以追溯到270多年前。

1776年,岫岩厅兼管凤凰城事务。其管辖区域包括今岫岩和凤城满族自治县、东沟、庄河县以及丹东市区和海城南部地区。

1780年,岫岩建砖石城墙。据记载:城墙“高7.3,周长1291”,设东、南两门。

清王朝灭亡后,岫岩这一名称继续沿用。至1985117,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岫岩县,建立岫岩满族自治县,但人们依然简称其为“岫岩县”。1992年,岫岩划归鞍山市。

1375年到今天,岫岩这一地名,已经延用了639年,够有历史的吧!

远古岫岩

岫岩,很有些历史。

早在2万年前,岫岩就有古人类出没。1983年,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发掘出了古人类化石,证实为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一发现于岫岩的意义——小孤山位于岫岩与海城交界处,而且解放前,小孤山一直是划归岫岩管辖的。就连清朝咸丰年间的《岫岩志略》上,也有关于小孤山的明确记载:“在城西北七区蟒沟村之南山与海界小孤山堡,隔河相对,山之西麓有洞曰仙人洞,洞有二,稍南者洞口较闳敞,横瓦石墙,洞外有药王庙,洞内黑暗无底,土人有欲穷其境者,数人站队,笼烛而入,初进颇宽阔,掉背游行绰有余地,但见石乳所结万象罗目。再进则稍隘,越此又复宽阔,约行数里抵一河,水流汹涌,人莫敢渡,惟见对岸石门有光射入洞内,时有恶风鼓荡,如挟雷霆,人皆相戎,不敢复入,每闻风声必有蝙蝠往来口洞,其大倍常……”所以,关于2万年前古人类出没的地点?回答“海城”,肯定没错;如果回答“岫岩”,也未必牵强。

旧石器时代之后的新石器时代,岫岩又有北沟遗址为证。

北沟遗址离岫岩县城很近,只有2.5公里。遗址的时间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人员发掘出9座半地穴房址。所谓半地穴房,就是房子的大半或一半在地下线以下,半地穴房是中国人类居住发展史上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北沟遗址的这些半地穴房都是小居室,面积只有20平方米,除了睡觉和做饭的地方,再有就是双排柱洞,用以支撑房架的。北沟遗址是鞍山地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新石器时代氏族聚落遗址。

考古人员又在北沟遗址挖掘出大量陶器,最具特点的是一个“三环足陶器”,它形似一个大碗,碗底有三个半圆“足”,稳稳地擎着这只陶碗。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三环足陶器不仅造型优美,而且竟然是黑陶!黑陶,即漆黑光亮的陶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因首次发现于在山东章丘市龙山镇,故名。黑陶制作工艺精良,它“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是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的代表器物。龙山文化的器物怎么会出现在岫岩?专家据此推测:北沟遗址与龙山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除了这些,岫玉也很有名。今天,岫岩是中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历史上,岫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了一件玉龙,高26厘米,体弯似钩,从侧面看,好像英文字母“C”,经专家认定,这是5000年前“红山文化”(距今一种距今五六千年的农业文化,分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一带)的玉器,由于是中国最早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而“中华第一玉龙”就是用岫玉制成的。20117月,考古专家还专程到岫岩考察岫玉呢!

岫岩 一个延用了630多年的名字
信息来源:

历史上的岫岩,曾被称为“大宁”和“秀岩”,而且,大宁就在今天岫岩县城的中心地带……

岫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最早的玉龙是用岫玉制成的……

 

从大宁到秀岩

岫岩第一个见诸史料的名称是大宁。

1115年辽朝在岫岩设大宁镇。为什么这时候设大宁镇呢?原来,这与东丹国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916年,耶律阿保机在内蒙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国),随着疆域扩大,岫岩成为契丹国的领土。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决定将东丹国(今黑龙江流域一带,国王是耶律德光的哥哥耶律倍,东丹国在辽朝有如一个特区)举国南迁,东丹国五京十五府居民几乎全部被迁离原地,其中东京龙原府穆州会农县居民迁至岫岩南部。或许是因为故土一直处于战乱中,没有宁日,人们才将新的居住地取名为大宁。

大宁在今天岫岩的哪个地方?这曾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在岫岩镇内的北部,也有人认为在岫岩镇以东,莫衷一是。1985年的考古发现,给出了准确答案。这一年,考古人员在岫岩县城内发现了大宁镇遗址,遗址共有36万平方米,由兴国院遗址、长兴遗址、邮电大楼遗址共同组成,遗址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工具。从遗址的方位上可以看出:当年的大宁镇,就在岫岩县城的中心地带。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在大营子镇石头岭村发掘出一枚契丹文铜印,印不大,有一包纸巾的三分之二大小,上面刻有“曷苏部印”字样,“曷苏部”译成汉文,就是“冶铁部”,由此可以推断出:辽代时,岫岩境内已有官办的冶铁场所。

就在岫岩设为大宁镇的这一年,历史上还发生了一件大事: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十年后灭掉辽朝,大宁自然而然归属金国了。金代实行路、府、州、县制度,于是在1193年,大宁镇改名秀岩县。

之所以叫秀岩,似乎还与一位金代著名文学家有关。此人名叫王寂,不但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入朝做了官。1191年,王寂以金京咸平等路提刑史的身份,巡按辽东。到达岫岩后,他惊叹于眼前的景致,“有山崛起,笔立五千尺,秀山诸峰,望之如浮图焉……”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前,王寂感叹道:“北望大山,连延不绝,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询问当地人才得知,此山因出产上乘的磨刀石而叫磨石山,王寂觉得磨石山不好听,就想改为“竞秀岩”。两年后即1193年,岫岩果然得名 “秀岩”。从大宁改为秀岩,王寂是否做了“有意义的工作”,已无法考证,不过,“秀岩”一词倒是很形象地描述了当地秀山奇峰的景象。

令人不解的是,十一年后,也就是1204年,秀岩又改为大宁。几年后,岫岩再次改为秀岩。自此,大宁这个名字断断续续共使用了86年。

从秀岩到岫岩

到了元代,岫岩又有了新的名字——“宣城”。至于为什么叫“宣城”,史料上没有记载。元代统治结束后,1375年,明朝恢复“秀岩”这一名称,但在文字做了一点改动,秀改为岫,“岫岩”一词正式出现。改名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消除前朝的影响吧。此时,岫岩中的“岫”字,不再是秀美之意,而是山洞的意思。岫岩,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着当地的地貌特征。虽不及“秀岩”一词给人以山清水秀的联想,但也不失准确。

当时,明王朝还在岫岩设置通判一职。何为通判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副职,相当于副市长或者副县长,分掌军纪、巡捕、管粮、治农等事。但是,通判一般不在岫岩上班,而是在当时东北的首府——辽阳办公。1978年,考古人员在岫岩红旗营子乡双山村发现了一枚明代“岫岩管粮通判”的官印,其上的铸文为“岫岩管粮通判关防”。但是,岫岩管粮通判设置的时间并不早,据史料记载:是万历末年的1619年,“管金州、海州、盖州三地粮仓”。这位岫岩管粮通判上任没几天,就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战役。当时,明军和努尔哈赤的军队在今天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发生激战,岫岩的这位管粮通判被派到军营担任监军,结果,明军战败,管粮通判也战死疆场。两年后,即1621年,努尔哈赤的军队占领了岫岩。朝代变了,管粮通判这一职务却屹立不动,努尔哈赤继续设置岫岩管粮通判,岫岩管粮通判继续掌管“金州、海城、盖州三地粮仓”。可见,“粮官”在当时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到了乾隆年间,岫岩迎来了一次长足的发展。清王朝在岫岩设置岫岩厅,虽然只相当于今天县级的地方行政单位,但是,这种“厅”多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战略要地,由此可见当时的岫岩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

清代时,岫岩还发生了几次重大事件——

1741年,山东牟平、莱阳等县难民逃至岫岩、凤城,传入柞蚕放养技术。所以,今天岫岩养蚕技术可以追溯到270多年前。

1776年,岫岩厅兼管凤凰城事务。其管辖区域包括今岫岩和凤城满族自治县、东沟、庄河县以及丹东市区和海城南部地区。

1780年,岫岩建砖石城墙。据记载:城墙“高7.3,周长1291”,设东、南两门。

清王朝灭亡后,岫岩这一名称继续沿用。至1985117,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岫岩县,建立岫岩满族自治县,但人们依然简称其为“岫岩县”。1992年,岫岩划归鞍山市。

1375年到今天,岫岩这一地名,已经延用了639年,够有历史的吧!

远古岫岩

岫岩,很有些历史。

早在2万年前,岫岩就有古人类出没。1983年,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发掘出了古人类化石,证实为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一发现于岫岩的意义——小孤山位于岫岩与海城交界处,而且解放前,小孤山一直是划归岫岩管辖的。就连清朝咸丰年间的《岫岩志略》上,也有关于小孤山的明确记载:“在城西北七区蟒沟村之南山与海界小孤山堡,隔河相对,山之西麓有洞曰仙人洞,洞有二,稍南者洞口较闳敞,横瓦石墙,洞外有药王庙,洞内黑暗无底,土人有欲穷其境者,数人站队,笼烛而入,初进颇宽阔,掉背游行绰有余地,但见石乳所结万象罗目。再进则稍隘,越此又复宽阔,约行数里抵一河,水流汹涌,人莫敢渡,惟见对岸石门有光射入洞内,时有恶风鼓荡,如挟雷霆,人皆相戎,不敢复入,每闻风声必有蝙蝠往来口洞,其大倍常……”所以,关于2万年前古人类出没的地点?回答“海城”,肯定没错;如果回答“岫岩”,也未必牵强。

旧石器时代之后的新石器时代,岫岩又有北沟遗址为证。

北沟遗址离岫岩县城很近,只有2.5公里。遗址的时间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人员发掘出9座半地穴房址。所谓半地穴房,就是房子的大半或一半在地下线以下,半地穴房是中国人类居住发展史上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北沟遗址的这些半地穴房都是小居室,面积只有20平方米,除了睡觉和做饭的地方,再有就是双排柱洞,用以支撑房架的。北沟遗址是鞍山地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新石器时代氏族聚落遗址。

考古人员又在北沟遗址挖掘出大量陶器,最具特点的是一个“三环足陶器”,它形似一个大碗,碗底有三个半圆“足”,稳稳地擎着这只陶碗。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三环足陶器不仅造型优美,而且竟然是黑陶!黑陶,即漆黑光亮的陶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因首次发现于在山东章丘市龙山镇,故名。黑陶制作工艺精良,它“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是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的代表器物。龙山文化的器物怎么会出现在岫岩?专家据此推测:北沟遗址与龙山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除了这些,岫玉也很有名。今天,岫岩是中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历史上,岫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了一件玉龙,高26厘米,体弯似钩,从侧面看,好像英文字母“C”,经专家认定,这是5000年前“红山文化”(距今一种距今五六千年的农业文化,分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一带)的玉器,由于是中国最早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而“中华第一玉龙”就是用岫玉制成的。20117月,考古专家还专程到岫岩考察岫玉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