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政发〔2019〕19号
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贯彻落实
“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
总体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市政府贯彻落实“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鞍山市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市政府贯彻落实“两翼一体化”

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推动鞍山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建设平安、舒适、幸福新鞍山,特制定本总体方案。

一、实施“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是在鞍山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市委回顾鞍山历史、立足鞍山实际总结并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决策。“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鞍山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形成钢铁、菱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城市融合经济体“五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一战略是落实党中央振兴东北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鞍山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契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要求的应有之意,是实现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深刻理解把握“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性。“两翼一体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短板”“六项重点工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符合鞍山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鞍山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绘就了新蓝图。

(二)深刻理解把握“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系统性。“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系统性体现在其核心内涵。“两翼一体化”中的“两翼”将发展钢铁、菱镁、装备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拉动鞍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体化”将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四个产业互融互通,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城市融合经济体发展。“两翼一体化”系统地将鞍山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深度融合,形成了推动鞍山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深刻理解把握“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性。“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性体现在“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和各项重点工作。“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委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成果,是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任务书、路线图,发展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行动站位科学、工作举措务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方向

经过五到十年,打造五个千亿以上产值的经济体,形成钢铁、菱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城市融合经济体“五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钢铁产业:全力支持鞍钢成为世界级钢铁企业,恢复并提升鞍山在全国钢铁冶金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制高点,在汽车、军工、海洋工程、建筑、船舶、轨道用钢领域具有全球竞争优势,整体装备水平世界一流,钢材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国内领先,全力打造世界级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基地。

——菱镁产业:进一步整合矿产资源,增强对产业核心关键要素的控制力,扩大我市在菱镁行业全球范围内的价格等方面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引导菱镁产业向精深加工和新材料方向转变,做精镁质原料,开发高附加值的镁质耐火功能材料,大力发展镁质建筑新材料、镁质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金属镁、镁合金材料,全力打造世界级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高端装备比重达到30%,以石油机械装备为重点,做大做强冶金矿山成套设备、工业自动化和输变电成套装备、金融成套装备、能源装备、轨道装备、特种工程机械、激光科技等优势产业,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努力形成以迈格钠为龙头的磁动力产业基地、以福鞍为龙头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宏成电力为龙头的钠离子电池产业基地、以七彩化学为龙头的高性能有机颜料产业基地等。

——“四产融合”一体化: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升级,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打造以城市闭环有轨观光火车为载体的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钢铁文化旅游城市,打造以南沙河为主线的休闲、观赏宜居城市,进一步扩大鞍山市的消费市场,增加就业岗位,激发和提升城市活力,为鞍山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全新动能。

三、实施“两翼一体化”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加快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加大铁矿资源开发力度。提升铁矿资源规模能力,加快推进与鞍钢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共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科学矿山开采,提高矿石产量,积极推进鞍钢铁矿山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增强矿山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平台,进行科技攻关。开展小型矿山资源和技术整合,鼓励矿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增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千山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2.推动钢铁产业集群式发展。借助鞍钢行业龙头作用,加快发展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集群,推进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废钢集散及再制造产业园建设。支持民营钢铁企业发展,引导后英、宝得、紫竹等民营钢铁企业对标鞍钢产品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产品差异化发展。探索鞍钢、鞍山市国有资本与本地钢铁企业在产权、债权方面开展资本融合,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方向不断延伸。全力提升钢铁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水平,促进地方与鞍钢等钢铁企业的配套生产。(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千山区政府、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3.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国内需求趋势,重点支持新一代汽车用钢、特种船舶用钢、先进装备用钢、高等级石油管线用钢及关键特殊钢等高端产品应用领域研发,提升高端钢材产品比例。鼓励紫竹、福鞍等企业重点发展轨道用钢、高强度钢、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耐磨钢,核电压力容器用特厚钢板等特种钢材。加快推进鞍山神龙腾达公司50万吨新型超薄超硬出口彩涂板项目建设,发展彩涂板产业集群。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钢铁、矿产项目方面的合作,加速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4.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整合鞍山宝马、海量、重型、中船重工、衡业等企业的钢板热处理、开平、剪切等产能,依托鞍钢钢铁研究院技术支撑,与鞍钢构建开发高级别后续加工的完整体系。加快研发生产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高速重载高强度钢轨、车辆车体用耐候耐蚀钢等产品。以鞍钢优质线材为原料,发展合金焊丝、高强度紧固件、弹簧、预应力钢绞线、钢帘线等产品。加快钢铁物流市场改造升级,建设集现货交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钢材交易市场。发展钢铁轻工业,围绕宠物市场等本地特色市场中所需的钢铁产品,开发钢铁材料的生活终端产品,实现钢铁产品由重型大宗产品向轻型小而精产品转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5.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装备升级、生产线智能化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动宝得新建1250高炉项目竣工投产、紫竹1350高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后英两座1350高炉项目规划选址建设。发展“互联网+钢铁”的产业新模式,推进建设钢铁企业信息一体化平台,积极推广应用钢铁产业链供销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传统钢铁生产型企业参与电商平台交易。(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千山区政府、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6.推进“双鞍融合”。推进《“双鞍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发挥鞍钢煤化工下游资源、技术优势,依托中钢热能院、辽宁科技大学,推进煤焦油深加工产业园建设;依托鞍钢氢气资源,谋划建设氢能产业园;以鞍钢为主体,吸引涉军民企参与,发展军用级精特钢、舰船零部件、高端阀门、永磁悬浮轴承、钠电池、粉末冶金等产品;加快德邻陆港信息化建设,拓展电商平台,推动钢贸加工企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区域性的钢铁行业指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中钢热能院、辽宁科技大学)

(二)加速推动菱镁产业升级发展。

7.巩固矿山资源整合成果。开展矿山整顿,规范菱镁矿资源开采秩序,做强辽宁菱镁矿业公司,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严格执行设计开采标准,延长矿山生产服务年限。发挥菱镁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形成产业集群能量,扩大我市在菱镁行业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运用新技术加工低品位矿石,鼓励新上低品位菱镁矿综合利用项目,提高低品位矿石利用率。加强菱镁尾矿和废弃耐火材料再生利用,增值利用闲置资源。加快矿山生态修复,落实开发企业责任,发挥监管和统筹协调,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牵头单位: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

8.推动镁耐材产业升级。推进先进技术应用,鼓励新上浮选选矿生产线,推进新型窑炉示范项目推广,引导企业发展大型节能环保窑炉。优化镁质耐火材料的产品结构,加大高端耐火材料产品研发,重点发展高纯、合成、复合耐火原料和炉外精炼用耐火材料,提高各种优质高效的不定型镁质耐火材料生产水平。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推动镁质耐火材料生产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市市场监管局)

9.发展镁质新材料产业。明确海城镁建材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鼓励企业重点发展纳米胶凝材料、镁基装饰材料、镁基墙体材料、镁基防火涂料及菱镁工艺品。围绕镁化工行业精细化、系列化和专用化发展方向,重点拓展烟气脱硫、土壤修复、镁化肥等国内国际市场。紧盯国际镁合金产业发展趋势,推进镁合金产业发展。加快鞍山镁质材料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升级为国际级检测中心,推动制定菱镁新产品标准,打造国际知名菱镁行业品牌。(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市市场监管局)

10.推进菱镁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立菱镁产业发展基金。完善菱镁电子交易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和期货交易。建立新型窑炉改造引导基金,推进烟气治理平台参与行业污染治理。建立大数据平台和价格指数综合系统,完善轻烧镁粉、烧结镁砂、电熔镁砂等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发布PMI指数和价格指数,开展指数分析,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巩固提升我市在菱镁行业内的定价权和主导权。(牵头单位:市金融发展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

11.完善菱镁产业标准体系。建立菱镁矿山企业开采标准,构建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体系。加快完善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企业产品标准和标识标注。制定菱镁产业质量提升计划,促进企业产品制造流程和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标准。推动和参与对现行镁耐材标准的全面、科学评价与修改,参与制定完善镁质耐火原料、制品等方面标准。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科学规范、符合实际、简单精炼、能够指导生产与应用的标准以及检测方法。(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

12.加大菱镁科技研发力度。发挥菱镁产业技术联盟优势,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对接力度,实现各类技术成果在我市有效转化。加速推进海镁总厂与东北大学合作的轻烧悬浮闪烁沸腾炉和与辽宁科技大学合作的全密自动化清洁镁砂竖炉等重点科技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

(三)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13.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正华集团与海城石油机械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新集团在石油装备制造、工程服务、能源开发等领域不断做大做强,重点发展大型陆地钻机、全自动液压钻机、海上钻井平台等油田专用装备,积极研发海洋石油、陆地石油、页岩气等钻采新型技术装备,打造世界500强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海城市政府)

14.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支持荣信汇科向柔性输配电、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拓展。支持福鞍集团开发50兆瓦及以下轻型燃气轮机整机,抢占国内高效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制高点。支持聚龙股份重点发展中型全自动清分机等金融智能成套装备,打造物联网服务平台。支持森远路桥与上海深兰科技合资合作,加速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步伐。谋划发展汽车配套产业,主动承接沈阳经济区辐射,发挥鞍钢全系列汽车板材和氢气资源优势,依托新欧置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积极引进氢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结构件、零部件项目,努力打造汽车配套产业集群。依托新磁电子等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大三电”“小三电”、汽车线束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发展磁动力产业,支持迈格钠向上下游延伸,谋划发展磁性材料、永磁传动、永磁缓速器、永磁电梯保护系统等产品。与国内知名院所合作成立鞍山磁动力技术研究院,打造“中国磁谷”,支持高新区建设磁动力园区。(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15.推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通过培育和申报评选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案例。大力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以产业形态模式创新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和沈阳经济区辐射,推进天海津城新能源汽车配件产业园项目、中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冶金矿山工程、输变电、轨道交通、电站工程、金融装备等领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加工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一体化合作方式。支持和鼓励我市装备制造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并购海外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承接海外工程、扩大产品出口以及劳务合作。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贸易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信息、资源、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6.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加快推进鞍钢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发展,推动地方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与鞍钢开展合作,推动鞍钢鞍山互相开放市场,形成服务业的输出优势,占据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分工的优势地位。推广森远、聚龙、荣信的经验,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提高服务增值在装备制造价值链中的比重。(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高新区管委会)

17.提升品牌质量标准。加快推动聚龙、福鞍等一批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弘扬工匠精神,以提高质量作为产品占领市场的切入点,以产品质量带动鞍山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以点带面,扩大鞍山品牌知名度,树立鞍山制造品牌形象。以国际、国内先进的质量标准和理念进行质量体系升级,促进产品质量和品牌方面的提升,使我市企业走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前列,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质量标准制定。(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8.推进“军民融合”取得新突破。坚持应融则融、能融尽融。整合鞍山现有民营涉军企业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壮大鞍山军民融合产业整体实力。引导鞍山涉军企业积极参军工企业产品配套,不断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辽宁科技大学)

(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19.实施重点产业培育工程。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与自动化产业,紧紧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以高新技术手段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突破燃气轮机、智能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型发展。依托哈工大鞍山研究院、国家金融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逐步建立鞍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依托聚龙、亚世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管线检测机器人技术、现钞智能化流程管理机器人技术、工控与车载液晶显示屏技术等;依托鞍钢股份、中钢热能院等企业,重点推进关键装备用材料开发等;依托星空钠电、九夷锂能等企业,重点发展钠离子电池技术、高能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等。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实现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推进三星生态农业、台安九股河、辽宁安井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智能化、工程化、规模化升级,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对区域农产品深加工的辐射带动作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发展局、海城市政府、台安县政府、岫岩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20.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工程。积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优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在研发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应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创新政策落实、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强化服务。遴选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从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载体支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做大规模。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按需给予个性化的政策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技术(工程)中心、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以申报国家(省)重大项目和贷款贴息补助、扩大社会融资等形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重大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金融发展局、市科协、高新区管委会)

21.实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和“研究院经济”,鼓励支持高新技术研发团队参与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强鞍钢设计院、鞍钢钢研所、中钢热能等研究院所合作,切实提高本地企业配套率,鼓励中冶焦耐、中冶北方回归鞍山或联合设立分院。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支持鞍山高新区完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腾鳌经济开发区、鞍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支持台安县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岫岩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孵化服务“链条化”,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重点推进“哈工大—智谷”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海城市政府、台安县政府、岫岩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2.实施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工程。加快建设沈大鞍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大力支持县(市)区、开发区和骨干企业联合试点高校院所聚焦各自主导产业。开展“一企一校”产学研精准对接专项行动。依托鞍山科技服务网等平台,按区域、分专业征集、发布、展示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与企业需求端精准对接。鼓励高校院所、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鼓励鞍山科技大市场、辽宁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23.实施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加大培养本地人才力度。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优秀的人才政策,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打破人才流动制约,促进人才交流。实施企业创新研发人才推进计划,重点培育一批企业首席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研发骨干人才。加快引进一批与鞍山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以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引进“两院”院士、外国专家等海内外高端智力。加快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先进管理经验、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协)

24.实施科技金融助力工程。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坚持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改革优化市本级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机制,按年度明确政府科技投入增长计划。创新科技信贷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功能,为科技型企业增进信用、分散风险、降低成本。深入挖掘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融资服务。积极探索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债权融资新模式,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工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发展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五)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四产融合”一体化发展。

25.强化统筹引领。加快组建文旅集团,打造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带动资金融合、资源融合、文旅产品和项目融合、信息和人才融合。加快推进以文旅集团为龙头的“四产融合”企业联盟,构建全链条、全域化智慧服务平台,确保联盟企业资源共享、利益互沾、服务联动,推进政府管理和市场运营有效衔接,加快构建招商、审批、监管、宣传一条龙服务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行政审批局、鞍山广播电视台、鞍山日报社)

26.完善空间布局。打破区域壁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错位发展,打造“一核一线一带三区”的城市融合发展空间布局。一核,建设以铁东区为牵动的主城区城市融合发展核心,合理划分行政区、商业区和金融区,把铁东区建设成城市发展的中心区;以发展夜经济为重点打造城市夜景,以提升东山、二一九公园景观质量为重点打造玉佛山5A级景区,以台町风情民宿街区为代表打造街巷文化,以明达、大馆、虹桥、百年老街等夜市为支点打造特色街区,形成集商业、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中心城区发展核心;一线,把环市铁路开发成观光旅游小列车,并以此为纽带,打造以大孤山矿坑观景台、鞍钢矿山复垦生态园、红楼1953文旅小镇、鞍钢设备库钢铁雕塑园、鞍钢博物馆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钢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带,全面启动南沙河改造,站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角度谋划河流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高起点规划、系统化推动、全流域打造、集约式利用、一体化运营,坚持产业与环境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联通红色钢铁文化,引入战略投资者,全力打造宜居美丽的生活休闲观光带、创新创业的“四产融合”产业带、饱含城市韵味风情的文化旅游带;三区,以千山为核心的东部生态旅游区、以汤岗子为核心的温泉康养度假区和以奥体中心为核心的鞍山国际体育城。(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27.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度挖掘整理鞍山工业文化的内涵,建设主题公园、文旅小镇等,强化以红色钢铁文化“祖国钢都”为代表的城市记忆,激发人民群众热爱鞍山的感情,提高文化自信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钢铁文化产业。组织以钢铁为主题元素的各类大型演出、钢铁艺术作品大赛、新媒体短视频作品大赛和展示会等,展示钢铁工艺成品或制作过程,增厚鞍山文化底蕴。以红色基因的钢铁文化为主,积极开发具有钢铁文化、钢铁元素的高品质文化创意产品,推出图书、评书、话剧等系列“鞍山故事”主题文艺、文化作品,增强鞍山钢铁文化的传播力。(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辽宁千山旅游集团,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8.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围绕红色钢铁文化打造旅游增量,有效串联起岫玉、千山、温泉等其他地域文化,重点推进南沙河文化旅游带、台町风情民宿街区、鞍钢矿山复垦生态园、度假营地、民宿和田园综合体、南果梨黄金走廊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抓住海岫铁路开通契机,大力推进岫岩生态旅游,推出适合小长假、年假、寒暑假的家庭自驾游、户外群游、健康养生游、户外运动游、摄影采风游、群体运动游、研学旅游等创新业态,探索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融合的多样途径,带动千山、玉佛、温泉、岫玉等存量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大力发展“月亮经济”,用工业化思维、新媒体思维,培育改造、策划包装本土餐饮品牌,打造一批老字号、新字号、创字号的旅游餐饮名店。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整体功能。(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辽宁千山旅游集团,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

29.稳步发展体育产业。以奥体中心为核心,整合周边职教城、会展中心、运粮湖公园资源,总体布局、综合推动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业发展,建设鞍山国际体育城。加快建设乒乓球、羽毛球、足球三项体育培训基地,积极争取乒乓球世界冠军特别是鞍山籍世界冠军参与我市乒乓球产业发展,加强青少年乒乓球培训。引进体育品牌龙头企业,做好体育产品销售,带动体育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激活体育设施存量,大力开展经营性体育赛事服务,形成新的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群众性体育服务市场,培育一批健身企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利用城市内河优势,高水平发展冰雪经济,提升全市各类体育场馆利用率。(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0.加速发展健康产业。对口南京,依托“城市之门”,努力建设辐射东北的“北方国际(鞍山)健康城”,进一步加强对南京等地招商力度,推动更多健康产业资源在鞍山集聚、优势项目在鞍山落地。盘活国有资产,积极寻求“健康城市建设合伙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整合优化公立医院存量,采取资本换市场方式拓展健康咨询、母婴护理、养生美容、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市场。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合作共建区域医疗资源一体化服务平台。抓住鞍山康养起源于产业工人职业病防治和休养这个独特优势,积极盘活汤岗子医院,加速建设汤岗子温泉小镇、千山温泉疗养区,针对老年慢性病、常见职业病、运动损伤、术后休养等需求,大力发展中医、针灸、物理理疗、按摩、心理咨询等技术,完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创新康养装备和项目,实现康养项目、设备、技术和人才输出。通过政府资源统一规范对外宣传,同时加大对境内外的宣传力度,广泛吸引俄罗斯、日韩等地游客来鞍度假康养。发展康养装备产业、大健康服务产业,推动实体经济、楼宇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温泉集团,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1.推动全方位融合。推进业态融合,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曲艺茶楼、健康体验等业态和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各类体育赛事引进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打造文博大观园等一批集文化元素集合、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进产品融合,大力发展轻工产品,形成一批例如老铁壶、钢铁雕塑、钢铁餐具、矿泥保健用品、健康饮品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推进市场融合,加快建设“四产融合”大数据平台,采取“一票通”、共享打折等方式,鼓励文化、旅游、餐饮、商业等企业互惠合作。推进服务融合,注重精细化管理,强化行业标准化建设和培训,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推进营销融合,做好南京对口合作城市、沈阳经济区、东北旅游推广联盟、一带一路旅游联合体等区域合作,通过节庆、赛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鞍山在全省、东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进利益融合,通过“四产融合”大数据平台,实现旅游项目定制服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立旅游景点、餐饮住宿、温泉洗浴、娱乐消费、商场购物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利益融合新格局。推进城乡融合,打造农村休闲示范区,完善农村电商产业链,推动农业与旅游、养生、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互通,有效启动农村市场。(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四、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确发展目标,将实施“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与推动鞍山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强化领导职责,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涉及本单位本领域的重点任务,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职责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科室、具体部门,确保“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落地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推进实施。各地区、各单位要聚焦总体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牢固树立全市上下“一盘棋”思想,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凝聚干事创业合力,认真研究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找出推进工作的关键点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分门别类设定近期和远期目标、短期能够完成的工作和长期需要坚持的工作,按照时间节点按时完成序时进度,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三)强化督导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两翼一体化”落实推进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分时限分领域分行业科学全面及时地开展跟踪了解、督促检查。要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激发全市上下推动“两翼一体化”的干事热情,确保“两翼一体化”在鞍山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鞍政发〔2019〕19号
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贯彻落实“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市政府贯彻落实“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鞍山市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市政府贯彻落实“两翼一体化”

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推动鞍山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建设平安、舒适、幸福新鞍山,特制定本总体方案。

一、实施“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是在鞍山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市委回顾鞍山历史、立足鞍山实际总结并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决策。“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鞍山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形成钢铁、菱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城市融合经济体“五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一战略是落实党中央振兴东北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鞍山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契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要求的应有之意,是实现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深刻理解把握“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性。“两翼一体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短板”“六项重点工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符合鞍山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鞍山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绘就了新蓝图。

(二)深刻理解把握“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系统性。“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系统性体现在其核心内涵。“两翼一体化”中的“两翼”将发展钢铁、菱镁、装备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拉动鞍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体化”将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四个产业互融互通,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城市融合经济体发展。“两翼一体化”系统地将鞍山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深度融合,形成了推动鞍山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深刻理解把握“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性。“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性体现在“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和各项重点工作。“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委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成果,是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任务书、路线图,发展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行动站位科学、工作举措务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方向

经过五到十年,打造五个千亿以上产值的经济体,形成钢铁、菱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城市融合经济体“五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钢铁产业:全力支持鞍钢成为世界级钢铁企业,恢复并提升鞍山在全国钢铁冶金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制高点,在汽车、军工、海洋工程、建筑、船舶、轨道用钢领域具有全球竞争优势,整体装备水平世界一流,钢材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国内领先,全力打造世界级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基地。

——菱镁产业:进一步整合矿产资源,增强对产业核心关键要素的控制力,扩大我市在菱镁行业全球范围内的价格等方面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引导菱镁产业向精深加工和新材料方向转变,做精镁质原料,开发高附加值的镁质耐火功能材料,大力发展镁质建筑新材料、镁质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金属镁、镁合金材料,全力打造世界级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高端装备比重达到30%,以石油机械装备为重点,做大做强冶金矿山成套设备、工业自动化和输变电成套装备、金融成套装备、能源装备、轨道装备、特种工程机械、激光科技等优势产业,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努力形成以迈格钠为龙头的磁动力产业基地、以福鞍为龙头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宏成电力为龙头的钠离子电池产业基地、以七彩化学为龙头的高性能有机颜料产业基地等。

——“四产融合”一体化: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升级,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打造以城市闭环有轨观光火车为载体的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钢铁文化旅游城市,打造以南沙河为主线的休闲、观赏宜居城市,进一步扩大鞍山市的消费市场,增加就业岗位,激发和提升城市活力,为鞍山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全新动能。

三、实施“两翼一体化”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加快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加大铁矿资源开发力度。提升铁矿资源规模能力,加快推进与鞍钢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共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科学矿山开采,提高矿石产量,积极推进鞍钢铁矿山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增强矿山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平台,进行科技攻关。开展小型矿山资源和技术整合,鼓励矿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增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千山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2.推动钢铁产业集群式发展。借助鞍钢行业龙头作用,加快发展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集群,推进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废钢集散及再制造产业园建设。支持民营钢铁企业发展,引导后英、宝得、紫竹等民营钢铁企业对标鞍钢产品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产品差异化发展。探索鞍钢、鞍山市国有资本与本地钢铁企业在产权、债权方面开展资本融合,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方向不断延伸。全力提升钢铁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水平,促进地方与鞍钢等钢铁企业的配套生产。(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千山区政府、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3.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国内需求趋势,重点支持新一代汽车用钢、特种船舶用钢、先进装备用钢、高等级石油管线用钢及关键特殊钢等高端产品应用领域研发,提升高端钢材产品比例。鼓励紫竹、福鞍等企业重点发展轨道用钢、高强度钢、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耐磨钢,核电压力容器用特厚钢板等特种钢材。加快推进鞍山神龙腾达公司50万吨新型超薄超硬出口彩涂板项目建设,发展彩涂板产业集群。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钢铁、矿产项目方面的合作,加速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4.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整合鞍山宝马、海量、重型、中船重工、衡业等企业的钢板热处理、开平、剪切等产能,依托鞍钢钢铁研究院技术支撑,与鞍钢构建开发高级别后续加工的完整体系。加快研发生产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高速重载高强度钢轨、车辆车体用耐候耐蚀钢等产品。以鞍钢优质线材为原料,发展合金焊丝、高强度紧固件、弹簧、预应力钢绞线、钢帘线等产品。加快钢铁物流市场改造升级,建设集现货交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钢材交易市场。发展钢铁轻工业,围绕宠物市场等本地特色市场中所需的钢铁产品,开发钢铁材料的生活终端产品,实现钢铁产品由重型大宗产品向轻型小而精产品转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5.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装备升级、生产线智能化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动宝得新建1250高炉项目竣工投产、紫竹1350高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后英两座1350高炉项目规划选址建设。发展“互联网+钢铁”的产业新模式,推进建设钢铁企业信息一体化平台,积极推广应用钢铁产业链供销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传统钢铁生产型企业参与电商平台交易。(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千山区政府、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6.推进“双鞍融合”。推进《“双鞍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发挥鞍钢煤化工下游资源、技术优势,依托中钢热能院、辽宁科技大学,推进煤焦油深加工产业园建设;依托鞍钢氢气资源,谋划建设氢能产业园;以鞍钢为主体,吸引涉军民企参与,发展军用级精特钢、舰船零部件、高端阀门、永磁悬浮轴承、钠电池、粉末冶金等产品;加快德邻陆港信息化建设,拓展电商平台,推动钢贸加工企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区域性的钢铁行业指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中钢热能院、辽宁科技大学)

(二)加速推动菱镁产业升级发展。

7.巩固矿山资源整合成果。开展矿山整顿,规范菱镁矿资源开采秩序,做强辽宁菱镁矿业公司,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严格执行设计开采标准,延长矿山生产服务年限。发挥菱镁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形成产业集群能量,扩大我市在菱镁行业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运用新技术加工低品位矿石,鼓励新上低品位菱镁矿综合利用项目,提高低品位矿石利用率。加强菱镁尾矿和废弃耐火材料再生利用,增值利用闲置资源。加快矿山生态修复,落实开发企业责任,发挥监管和统筹协调,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牵头单位: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

8.推动镁耐材产业升级。推进先进技术应用,鼓励新上浮选选矿生产线,推进新型窑炉示范项目推广,引导企业发展大型节能环保窑炉。优化镁质耐火材料的产品结构,加大高端耐火材料产品研发,重点发展高纯、合成、复合耐火原料和炉外精炼用耐火材料,提高各种优质高效的不定型镁质耐火材料生产水平。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推动镁质耐火材料生产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市市场监管局)

9.发展镁质新材料产业。明确海城镁建材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鼓励企业重点发展纳米胶凝材料、镁基装饰材料、镁基墙体材料、镁基防火涂料及菱镁工艺品。围绕镁化工行业精细化、系列化和专用化发展方向,重点拓展烟气脱硫、土壤修复、镁化肥等国内国际市场。紧盯国际镁合金产业发展趋势,推进镁合金产业发展。加快鞍山镁质材料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升级为国际级检测中心,推动制定菱镁新产品标准,打造国际知名菱镁行业品牌。(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市市场监管局)

10.推进菱镁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立菱镁产业发展基金。完善菱镁电子交易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和期货交易。建立新型窑炉改造引导基金,推进烟气治理平台参与行业污染治理。建立大数据平台和价格指数综合系统,完善轻烧镁粉、烧结镁砂、电熔镁砂等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发布PMI指数和价格指数,开展指数分析,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巩固提升我市在菱镁行业内的定价权和主导权。(牵头单位:市金融发展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

11.完善菱镁产业标准体系。建立菱镁矿山企业开采标准,构建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体系。加快完善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企业产品标准和标识标注。制定菱镁产业质量提升计划,促进企业产品制造流程和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标准。推动和参与对现行镁耐材标准的全面、科学评价与修改,参与制定完善镁质耐火原料、制品等方面标准。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科学规范、符合实际、简单精炼、能够指导生产与应用的标准以及检测方法。(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

12.加大菱镁科技研发力度。发挥菱镁产业技术联盟优势,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对接力度,实现各类技术成果在我市有效转化。加速推进海镁总厂与东北大学合作的轻烧悬浮闪烁沸腾炉和与辽宁科技大学合作的全密自动化清洁镁砂竖炉等重点科技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海城市政府、岫岩县政府)

(三)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13.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正华集团与海城石油机械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新集团在石油装备制造、工程服务、能源开发等领域不断做大做强,重点发展大型陆地钻机、全自动液压钻机、海上钻井平台等油田专用装备,积极研发海洋石油、陆地石油、页岩气等钻采新型技术装备,打造世界500强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海城市政府)

14.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支持荣信汇科向柔性输配电、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拓展。支持福鞍集团开发50兆瓦及以下轻型燃气轮机整机,抢占国内高效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制高点。支持聚龙股份重点发展中型全自动清分机等金融智能成套装备,打造物联网服务平台。支持森远路桥与上海深兰科技合资合作,加速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步伐。谋划发展汽车配套产业,主动承接沈阳经济区辐射,发挥鞍钢全系列汽车板材和氢气资源优势,依托新欧置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积极引进氢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结构件、零部件项目,努力打造汽车配套产业集群。依托新磁电子等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大三电”“小三电”、汽车线束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发展磁动力产业,支持迈格钠向上下游延伸,谋划发展磁性材料、永磁传动、永磁缓速器、永磁电梯保护系统等产品。与国内知名院所合作成立鞍山磁动力技术研究院,打造“中国磁谷”,支持高新区建设磁动力园区。(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15.推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通过培育和申报评选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案例。大力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以产业形态模式创新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和沈阳经济区辐射,推进天海津城新能源汽车配件产业园项目、中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冶金矿山工程、输变电、轨道交通、电站工程、金融装备等领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加工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一体化合作方式。支持和鼓励我市装备制造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并购海外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承接海外工程、扩大产品出口以及劳务合作。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贸易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信息、资源、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6.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加快推进鞍钢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发展,推动地方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与鞍钢开展合作,推动鞍钢鞍山互相开放市场,形成服务业的输出优势,占据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分工的优势地位。推广森远、聚龙、荣信的经验,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提高服务增值在装备制造价值链中的比重。(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高新区管委会)

17.提升品牌质量标准。加快推动聚龙、福鞍等一批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弘扬工匠精神,以提高质量作为产品占领市场的切入点,以产品质量带动鞍山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以点带面,扩大鞍山品牌知名度,树立鞍山制造品牌形象。以国际、国内先进的质量标准和理念进行质量体系升级,促进产品质量和品牌方面的提升,使我市企业走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前列,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质量标准制定。(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18.推进“军民融合”取得新突破。坚持应融则融、能融尽融。整合鞍山现有民营涉军企业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壮大鞍山军民融合产业整体实力。引导鞍山涉军企业积极参军工企业产品配套,不断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辽宁科技大学)

(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19.实施重点产业培育工程。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与自动化产业,紧紧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以高新技术手段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突破燃气轮机、智能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型发展。依托哈工大鞍山研究院、国家金融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逐步建立鞍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依托聚龙、亚世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管线检测机器人技术、现钞智能化流程管理机器人技术、工控与车载液晶显示屏技术等;依托鞍钢股份、中钢热能院等企业,重点推进关键装备用材料开发等;依托星空钠电、九夷锂能等企业,重点发展钠离子电池技术、高能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等。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实现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推进三星生态农业、台安九股河、辽宁安井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智能化、工程化、规模化升级,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对区域农产品深加工的辐射带动作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发展局、海城市政府、台安县政府、岫岩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20.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工程。积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优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在研发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应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创新政策落实、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强化服务。遴选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从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载体支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做大规模。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按需给予个性化的政策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技术(工程)中心、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以申报国家(省)重大项目和贷款贴息补助、扩大社会融资等形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重大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金融发展局、市科协、高新区管委会)

21.实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和“研究院经济”,鼓励支持高新技术研发团队参与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强鞍钢设计院、鞍钢钢研所、中钢热能等研究院所合作,切实提高本地企业配套率,鼓励中冶焦耐、中冶北方回归鞍山或联合设立分院。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支持鞍山高新区完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腾鳌经济开发区、鞍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支持台安县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岫岩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孵化服务“链条化”,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重点推进“哈工大—智谷”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海城市政府、台安县政府、岫岩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鞍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2.实施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工程。加快建设沈大鞍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大力支持县(市)区、开发区和骨干企业联合试点高校院所聚焦各自主导产业。开展“一企一校”产学研精准对接专项行动。依托鞍山科技服务网等平台,按区域、分专业征集、发布、展示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与企业需求端精准对接。鼓励高校院所、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鼓励鞍山科技大市场、辽宁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23.实施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加大培养本地人才力度。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优秀的人才政策,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打破人才流动制约,促进人才交流。实施企业创新研发人才推进计划,重点培育一批企业首席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研发骨干人才。加快引进一批与鞍山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以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引进“两院”院士、外国专家等海内外高端智力。加快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先进管理经验、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协)

24.实施科技金融助力工程。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坚持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改革优化市本级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机制,按年度明确政府科技投入增长计划。创新科技信贷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功能,为科技型企业增进信用、分散风险、降低成本。深入挖掘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融资服务。积极探索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债权融资新模式,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工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发展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五)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四产融合”一体化发展。

25.强化统筹引领。加快组建文旅集团,打造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带动资金融合、资源融合、文旅产品和项目融合、信息和人才融合。加快推进以文旅集团为龙头的“四产融合”企业联盟,构建全链条、全域化智慧服务平台,确保联盟企业资源共享、利益互沾、服务联动,推进政府管理和市场运营有效衔接,加快构建招商、审批、监管、宣传一条龙服务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行政审批局、鞍山广播电视台、鞍山日报社)

26.完善空间布局。打破区域壁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错位发展,打造“一核一线一带三区”的城市融合发展空间布局。一核,建设以铁东区为牵动的主城区城市融合发展核心,合理划分行政区、商业区和金融区,把铁东区建设成城市发展的中心区;以发展夜经济为重点打造城市夜景,以提升东山、二一九公园景观质量为重点打造玉佛山5A级景区,以台町风情民宿街区为代表打造街巷文化,以明达、大馆、虹桥、百年老街等夜市为支点打造特色街区,形成集商业、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中心城区发展核心;一线,把环市铁路开发成观光旅游小列车,并以此为纽带,打造以大孤山矿坑观景台、鞍钢矿山复垦生态园、红楼1953文旅小镇、鞍钢设备库钢铁雕塑园、鞍钢博物馆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钢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带,全面启动南沙河改造,站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角度谋划河流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高起点规划、系统化推动、全流域打造、集约式利用、一体化运营,坚持产业与环境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联通红色钢铁文化,引入战略投资者,全力打造宜居美丽的生活休闲观光带、创新创业的“四产融合”产业带、饱含城市韵味风情的文化旅游带;三区,以千山为核心的东部生态旅游区、以汤岗子为核心的温泉康养度假区和以奥体中心为核心的鞍山国际体育城。(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27.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度挖掘整理鞍山工业文化的内涵,建设主题公园、文旅小镇等,强化以红色钢铁文化“祖国钢都”为代表的城市记忆,激发人民群众热爱鞍山的感情,提高文化自信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钢铁文化产业。组织以钢铁为主题元素的各类大型演出、钢铁艺术作品大赛、新媒体短视频作品大赛和展示会等,展示钢铁工艺成品或制作过程,增厚鞍山文化底蕴。以红色基因的钢铁文化为主,积极开发具有钢铁文化、钢铁元素的高品质文化创意产品,推出图书、评书、话剧等系列“鞍山故事”主题文艺、文化作品,增强鞍山钢铁文化的传播力。(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辽宁千山旅游集团,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8.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围绕红色钢铁文化打造旅游增量,有效串联起岫玉、千山、温泉等其他地域文化,重点推进南沙河文化旅游带、台町风情民宿街区、鞍钢矿山复垦生态园、度假营地、民宿和田园综合体、南果梨黄金走廊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抓住海岫铁路开通契机,大力推进岫岩生态旅游,推出适合小长假、年假、寒暑假的家庭自驾游、户外群游、健康养生游、户外运动游、摄影采风游、群体运动游、研学旅游等创新业态,探索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融合的多样途径,带动千山、玉佛、温泉、岫玉等存量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大力发展“月亮经济”,用工业化思维、新媒体思维,培育改造、策划包装本土餐饮品牌,打造一批老字号、新字号、创字号的旅游餐饮名店。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整体功能。(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辽宁千山旅游集团,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

29.稳步发展体育产业。以奥体中心为核心,整合周边职教城、会展中心、运粮湖公园资源,总体布局、综合推动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业发展,建设鞍山国际体育城。加快建设乒乓球、羽毛球、足球三项体育培训基地,积极争取乒乓球世界冠军特别是鞍山籍世界冠军参与我市乒乓球产业发展,加强青少年乒乓球培训。引进体育品牌龙头企业,做好体育产品销售,带动体育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激活体育设施存量,大力开展经营性体育赛事服务,形成新的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群众性体育服务市场,培育一批健身企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利用城市内河优势,高水平发展冰雪经济,提升全市各类体育场馆利用率。(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0.加速发展健康产业。对口南京,依托“城市之门”,努力建设辐射东北的“北方国际(鞍山)健康城”,进一步加强对南京等地招商力度,推动更多健康产业资源在鞍山集聚、优势项目在鞍山落地。盘活国有资产,积极寻求“健康城市建设合伙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整合优化公立医院存量,采取资本换市场方式拓展健康咨询、母婴护理、养生美容、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市场。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合作共建区域医疗资源一体化服务平台。抓住鞍山康养起源于产业工人职业病防治和休养这个独特优势,积极盘活汤岗子医院,加速建设汤岗子温泉小镇、千山温泉疗养区,针对老年慢性病、常见职业病、运动损伤、术后休养等需求,大力发展中医、针灸、物理理疗、按摩、心理咨询等技术,完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创新康养装备和项目,实现康养项目、设备、技术和人才输出。通过政府资源统一规范对外宣传,同时加大对境内外的宣传力度,广泛吸引俄罗斯、日韩等地游客来鞍度假康养。发展康养装备产业、大健康服务产业,推动实体经济、楼宇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温泉集团,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1.推动全方位融合。推进业态融合,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曲艺茶楼、健康体验等业态和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各类体育赛事引进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打造文博大观园等一批集文化元素集合、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进产品融合,大力发展轻工产品,形成一批例如老铁壶、钢铁雕塑、钢铁餐具、矿泥保健用品、健康饮品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推进市场融合,加快建设“四产融合”大数据平台,采取“一票通”、共享打折等方式,鼓励文化、旅游、餐饮、商业等企业互惠合作。推进服务融合,注重精细化管理,强化行业标准化建设和培训,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推进营销融合,做好南京对口合作城市、沈阳经济区、东北旅游推广联盟、一带一路旅游联合体等区域合作,通过节庆、赛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鞍山在全省、东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进利益融合,通过“四产融合”大数据平台,实现旅游项目定制服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立旅游景点、餐饮住宿、温泉洗浴、娱乐消费、商场购物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利益融合新格局。推进城乡融合,打造农村休闲示范区,完善农村电商产业链,推动农业与旅游、养生、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互通,有效启动农村市场。(牵头单位:市文旅广电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四、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确发展目标,将实施“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与推动鞍山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强化领导职责,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涉及本单位本领域的重点任务,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职责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科室、具体部门,确保“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落地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推进实施。各地区、各单位要聚焦总体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牢固树立全市上下“一盘棋”思想,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凝聚干事创业合力,认真研究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找出推进工作的关键点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分门别类设定近期和远期目标、短期能够完成的工作和长期需要坚持的工作,按照时间节点按时完成序时进度,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三)强化督导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两翼一体化”落实推进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分时限分领域分行业科学全面及时地开展跟踪了解、督促检查。要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激发全市上下推动“两翼一体化”的干事热情,确保“两翼一体化”在鞍山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