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融合”描绘发展新图景

释放市场潜力、促进消费回补、投资增速回暖。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我市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四产融合”发展步伐稳健,效应倍增,成为主要经济指标收窄、转正的第一引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城市融合经济体大放异彩,激发活力,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鞍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疫情,我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四产融合”发展在“春风行动”中破局,一系列暖心举措帮助市场主体恢复信心。1至7月,全市新注册“四产”企业数为1617个,同比增长2.4%,高于全市新注册企业16.4个百分点;新注册“四产”企业从业人员1.14万人。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住宿业营业额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6.5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新型消费不断升级,“网红经济”发展迅速,上半年,全市直播电商交易额达70亿元,海城市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盛文网红直播电商基地、辽宁西柳服装产业集群入选全省第一批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9%,拉动全市GDP上行0.5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支撑作用日益突显。

全市上下扎实做好稳投资各项工作,聚焦“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四产融合”投资持续发力,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回暖。1至7月,全市实现“四产”投资总额25.3亿元,较上半年降幅收窄10.3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20.1亿元,降幅收窄4.1个百分点。鞍山贝隆全民运动健康中心、石头记七岭子文化小镇、北方国际健康城等“四产融合”示范项目实现投资总额10.1亿元。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南沙河文旅综合体、台町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同时,我市把“沉睡资源”转化为资本资金、新兴产业、发展优势,1至7月,盘活闲置资产面积达112.7万平方米,其中“四产”领域共盘活“闲置资产”面积达16.8万平方米,占总闲置资产的14.9%,盘活比例逐步提升。

“四产融合”欣欣向荣,为鞍山带来蓬勃发展生机。

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期,我市不断加强文化供给质量与内涵,通过一场场高质量户外文艺演出声援抗疫,传递力量和勇气。对非遗项目的挖掘同时带来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双提升,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和记忆的地方文化瑰宝,为全市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市旅游业发展跑出了复苏加速度。“千山号”鞍山文化旅游观光列车、二一九动物园大熊猫馆、睿星派世界等高端旅游项目更是引爆消费热点,成为鞍山网红打卡新地标。我市精心推出千山养肺祈福之旅、梨花赏心悦目之旅、温泉康养健体之旅、岫玉乐享体验之旅4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鞍山旅游强势品牌。1至7月,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003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1687.2万人次。

虽说疫情防控为大型体育赛事按下暂停键,但体育强市之路走得稳健铿锵。国家乒乓球培训中心落户我市,走出鞍山特色“体教融合”之路。市第十五届“万人千台”乒乓球赛的成功举办,也为我市乒乓球运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传统产业“长”出新业态,融合发展“育”出新产业。今年,全市紧抓老龄产业投资窗口期,打开“银发经济”大门。1至7月,全市民办养老机构138个,同比增长6.2%;从业人员2081人,同比增长6.2%。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以入选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市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依托,以8890幸福驿站为重点,建立起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格局。1至7月,全市8890幸福驿站达到819个,覆盖全市村、社区70%以上,实现收入267.3万元。北方国际健康城成功入驻东北地区首个生命健康大数据中心和人类全基因组测序中心等23个优质大健康项目,辽宁福鞍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鞍山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制度中心预计年底投入使用。鞍山大健康产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