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 坚持不搞“大水漫灌” 物价成货币政策重要关注变量
信息来源:鞍山市金融发展局发布时间:2022-08-16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物价已成为央行关注的重要变量。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在摘要中增加通胀相关表述,指出“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而且通过专栏详细讨论了当前我国的物价形势。综合研判,《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CPI运行中枢较上半年1.7%的水平将有所抬升,一些月份涨幅可能阶段性突破3%,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

总体看,人民银行对物价总体稳定的表述延续,但首提“结构性通胀压力”。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如何应对?《报告》提出,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结构性通胀压力风险加大,货币政策更加强调不搞“大水漫灌”。

三大因素驱动通胀中枢阶段性抬升

高通胀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挑战。6月份美国CPI、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分别上涨9.1%、8.6%,分别创近40年和有统计以来新高,宏观政策陷入稳增长与抗通胀的两难局面。

关于国内物价情况,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通胀走势总体温和平稳,今年1至6月CPI累计同比上涨1.7%,PPI同比涨幅逐月收敛回落,在全球出现罕见高通胀的背景下保持了国内物价形势的稳定。《报告》认为,一方面,从基本面来看,我国具备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短期内我国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多重因素交织下物价涨幅可能阶段性反弹,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从外部看,全球通胀中枢明显抬升。从国内看,诸多因素叠加将驱动通胀中枢阶段性抬升,主要压力来自:一是疫情受控后未来消费复苏回暖,可能推动前期PPI上涨向CPI的传导加快。二是我国CPI篮子对食品特别是猪肉价格依赖较大,目前新一轮“猪周期”已开启,可能拉动CPI食品分项涨幅走高。三是我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能源进口成本攀升最终将体现为国内交通出行、相关产业链终端消费品等更广范围的价格上涨。

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2.7%。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7月份CPI上行幅度弱于预期,但上述三大结构性压力尚未解除,通胀仍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报告》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取向,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兼顾把握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平衡。一方面,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形势变化,做好妥善应对;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全年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

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保持币值稳定是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维护通胀平稳是宏观大盘稳定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环境要求。任何时刻,中央银行都应该对物价走势的边际变化保持高度关注,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客观研判未来通胀形势,未雨绸缪做好政策安排。”《报告》强调。

事实上,自《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以来,人民银行就明显加强了对于物价形势的关注。人民银行行长易纲6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在谈及下一步政策思路时增加了“统筹抓好稳就业和稳物价”的表述,提出“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人民银行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同样再次表达了对“稳物价”的关注。《报告》强调,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形势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此外,《报告》新提出的“三个兼顾”也值得关注。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兼顾短期和长期均衡,表明既要搞好跨周期调节,也要保证短期目标的实现;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相比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陷入稳增长和抗通胀的两难局面,我国所面临的宏观形势和政策工具箱有能力平衡两项目标,政策决心坚定;兼顾内部和外部均衡,相较上半年,下半年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央行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关注有所上升。

此外,《报告》对7月份以来的逆回购操作量减少作出了解释:由于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充足,二季度以来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对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需求总体有所减少,人民银行结合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规模,进一步提高操作灵活性和精准性。7月份以来,一级交易商的投标量继续减少,人民银行相应进一步降低逆回购操作量,但仍充分满足了投标机构的需求。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操作量根据流动性供需变化灵活调整是正常现象。对于后续流动性,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应重点观察DR007走势,而非公开市场每日操作规模,公开市场操作的关键“在价不在量”。


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 坚持不搞“大水漫灌” 物价成货币政策重要关注变量
信息来源:鞍山市金融发展局 发布时间:2022-08-16

物价已成为央行关注的重要变量。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在摘要中增加通胀相关表述,指出“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而且通过专栏详细讨论了当前我国的物价形势。综合研判,《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CPI运行中枢较上半年1.7%的水平将有所抬升,一些月份涨幅可能阶段性突破3%,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

总体看,人民银行对物价总体稳定的表述延续,但首提“结构性通胀压力”。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如何应对?《报告》提出,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结构性通胀压力风险加大,货币政策更加强调不搞“大水漫灌”。

三大因素驱动通胀中枢阶段性抬升

高通胀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挑战。6月份美国CPI、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分别上涨9.1%、8.6%,分别创近40年和有统计以来新高,宏观政策陷入稳增长与抗通胀的两难局面。

关于国内物价情况,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通胀走势总体温和平稳,今年1至6月CPI累计同比上涨1.7%,PPI同比涨幅逐月收敛回落,在全球出现罕见高通胀的背景下保持了国内物价形势的稳定。《报告》认为,一方面,从基本面来看,我国具备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短期内我国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多重因素交织下物价涨幅可能阶段性反弹,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从外部看,全球通胀中枢明显抬升。从国内看,诸多因素叠加将驱动通胀中枢阶段性抬升,主要压力来自:一是疫情受控后未来消费复苏回暖,可能推动前期PPI上涨向CPI的传导加快。二是我国CPI篮子对食品特别是猪肉价格依赖较大,目前新一轮“猪周期”已开启,可能拉动CPI食品分项涨幅走高。三是我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能源进口成本攀升最终将体现为国内交通出行、相关产业链终端消费品等更广范围的价格上涨。

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2.7%。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7月份CPI上行幅度弱于预期,但上述三大结构性压力尚未解除,通胀仍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报告》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取向,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兼顾把握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平衡。一方面,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形势变化,做好妥善应对;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全年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

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保持币值稳定是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维护通胀平稳是宏观大盘稳定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环境要求。任何时刻,中央银行都应该对物价走势的边际变化保持高度关注,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客观研判未来通胀形势,未雨绸缪做好政策安排。”《报告》强调。

事实上,自《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以来,人民银行就明显加强了对于物价形势的关注。人民银行行长易纲6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在谈及下一步政策思路时增加了“统筹抓好稳就业和稳物价”的表述,提出“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人民银行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同样再次表达了对“稳物价”的关注。《报告》强调,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形势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此外,《报告》新提出的“三个兼顾”也值得关注。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兼顾短期和长期均衡,表明既要搞好跨周期调节,也要保证短期目标的实现;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相比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陷入稳增长和抗通胀的两难局面,我国所面临的宏观形势和政策工具箱有能力平衡两项目标,政策决心坚定;兼顾内部和外部均衡,相较上半年,下半年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央行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关注有所上升。

此外,《报告》对7月份以来的逆回购操作量减少作出了解释:由于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充足,二季度以来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对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需求总体有所减少,人民银行结合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规模,进一步提高操作灵活性和精准性。7月份以来,一级交易商的投标量继续减少,人民银行相应进一步降低逆回购操作量,但仍充分满足了投标机构的需求。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操作量根据流动性供需变化灵活调整是正常现象。对于后续流动性,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应重点观察DR007走势,而非公开市场每日操作规模,公开市场操作的关键“在价不在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