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千山站是鞍山市千山区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清华大学共建的辽宁省首个乡村振兴工作站。
自2021年以来,鞍山市千山区积极与清华大学沟通对接,推动工作站筹备建设工作。2021年10月千山区与清华大学签订共建战略协议,同年12月清华大学为千山区正式授牌;2022年6月工作站正式开工建设,同年11月竣工。这标志着清华大学与鞍山市、千山区有了新的、更紧密的联系纽带,亦成为千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工作站紧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主题,突出村民议事、文化休闲、产业发展、人才交流、文化展示等功能。工作站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计划于今年4月底举行工作站揭牌仪式,届时将邀请清华大学及省、市相关领导参加。
工作站采取校地共建合作方式,设立“站点工作委员会”,采用学校、地方政府联合,校方、校友、地方“三方站长”运行模式,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平台。工作站每年至少接待2批次清华实践支队开展社会实践,结合千山区实际需求侧,靶向开展调查研究,为村庄建筑设计、乡村发展规划、特色农产品推广、文创产品研发等20余个方面提出优秀解决方案,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助力千山区乡村振兴。
工作站作为清华学子乡村振兴的实践载体,助力清华学子挖掘地域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旅游+文化”三维融合发展模式,以工作站为基础,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助力千山区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站通过开展千山区特产“南果梨+”农产品产业结构调研。工作站借助清华智慧,创新驱动发展,聚集各领域人才,围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等,将资本、技术、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开展信用体系项目,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截至目前,工作站已先后接待6批、100余名师生,来到千山区开展实践锻炼,形成《创新优化南果梨产业发展新路径》、《乡村清洁能源与环境健康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等专业调研报告7篇,调研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优化南果梨电商平台,实现南果梨销量同比增长23.2%;优化汤泉一品酸菜、禾道君子兰、云丰菇业、六和敬富硒农业等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农业辐射带动能力;整合清华资源,对接10余家企业,借助清华智慧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质量,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5%以上;挖掘乡村游玩项目,构建露营地3处、农家乐5家;设计公路道旗、地图指示物等100余处,加强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发展,提升游客停留意愿;打造“鞍山清华人”品牌工程,建立清华人才库150余人。
下一步,鞍山市将利用清华智慧,打造工作站创新乡村发展新模式,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和组织建设,深入结合千山区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清华大学专业智慧与品牌效应,探索搭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平台,创建“共建共享、共创共赢、共生共治”校地合作新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经济发展,吸引各类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